作為世界上首個建立空軍並讓飛機大規模投入戰爭的國家,中國的飛機發展和坦克的發展有著同樣的尷尬,那就是國內和平時期的軍費根本就不足以支援裝備的快速更新換代,當歐洲戰場中新式裝備不斷重新整理著各種記錄的時候,中**方的裝備卻是無法做到快速更新換代。
而原因除了裝備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外,也和中國的軍費限制有關。要知道中國空軍和海軍的F1戰鬥機在1916年的時候才開始大規模列裝部隊,實際上到了1917年下半年的時候才完成對D5A戰鬥的全面換裝工作,為此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付出的各種費用是以千萬為單位來計算的。
儘管面臨著剛裝備一年後就已經落後於世界先進戰機的尷尬局面,但是中國空軍短時間內依舊沒有打算大規模換裝新一代戰機的想法,因為F1戰鬥機就算再落後,那也比日‘本和俄羅斯空軍的飛機強,而且F1戰鬥機的服役年限就算再短,至少也可以用上五六年的,再加上歐洲那邊飛機的更新換代實在太快,處於和平時期的中國硬要步步緊跟的話根本就是不划算,所以空軍那邊和海航已經達成了協議,那就是聯合出資對新一代飛機的技術進行開發研究,但是隻研究不裝備,或者是裝備少量用於實驗,等歐洲那邊的飛機發展穩定下來後,然後空軍和海航部隊再一次性的全面換裝新式飛機。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尷尬而無奈的現狀!
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軍第二期發展計劃
時間進入1918年後,世界局勢持續動盪,歐洲的戰爭繼續持續著,德國和奧匈兩國雖然成功的擊垮了俄國並逼迫蘇聯簽訂了蘇德停戰條約,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戰爭資源使得德國能夠彙集更多的兵力和資源到西線上。
但是德國人結束了西線戰爭之時,美國也是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動員,並且陸續向歐洲派遣了大量的兵力。而來自美國的參戰給協約國帶來的優勢不僅僅是大量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來之於美國全方位的戰爭物資的支援。
如此一來,德國從東線上騰出來而投入到西線的兵力優勢就也迅速抵消,歐洲西線再一次陷入了戰略僵持階段,並相繼發展出了大量的新技術裝備,其中不但有陸軍的坦克也有著空軍的飛機,連海軍的裝備也在這幾年內有著大量的革新。
1916年,德國公海艦隊和英國本土艦隊進行了一場規模龐大的戰列艦之間的決戰,此役中多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戰沉,而這樣的一場規模龐大的海戰註定是要給海軍帶來一場技術革命的。
日德蘭海戰讓各國海軍認識到,他們的戰艦火力還不夠強,裝甲還不夠厚,戰艦還不夠大,鉅艦大炮主義在日德蘭海戰後進入了空前的發展階段,在日德蘭海戰後,各國迅速更改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主炮口徑更大,裝甲更厚的戰列艦被設計出來並迅速在船臺上開始建造。
英法德三國之間的海軍競爭暫時不說,單論太平洋上的日美的海軍競爭就是在日德蘭海戰後達到了更大的規模。
這裡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狀,那就是美國和日‘本都是作為了協約國的一員並參與到對德作戰中,日‘本派遣了海軍在地中海護航,而美國更是直接派兵登陸法國作戰。但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敵對並沒有減少,兩國海軍的競爭甚至是越演越烈。
日德蘭海戰後,日‘本迅速修改了他們的最新式戰艦,也就是長門級戰列艦,其首艦長門號於1917年下半年動工,二號艦也是緊接著動工。並以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認為戰列巡洋艦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要求增加撥款建造兩艘戰列巡洋艦,並準備以長門級戰列艦為基礎進行再設計,設計出了新式戰列巡洋艦來,而這一計劃在1918年的日‘本海軍提出的八八艦隊中得到了實現。
在日‘本海軍提出的八八艦隊計劃中,計劃由八艘艦齡在八年以內的超無畏戰列艦和八艘艦齡在八年以內的超無畏戰列巡洋艦組成。由此日‘本海軍需要再建造高達四艘的戰列艦以及四艘戰列巡洋艦。除開了已經開工了兩艘長門級外,日‘本準備在長門級的基礎上設計並建造加賀級戰列艦兩艘,另外再長門級戰列艦以及加賀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設計並建造四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而且這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根據日‘本八年一線,八年二線,八年三線的方針,那麼到了大正12年(1923)到大正15年(1926),也就是1927年後扶桑級,伊勢級等六艘戰列艦艦齡將會滿八年,戰列巡洋艦中的四艘金剛級也會因為艦齡超過八年而轉入二線,那麼到時候日‘本海軍就需要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