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子監讀書。1645年回到福建,在福州見到隆武帝朱聿鍵。隆武帝見鄭成功年輕有為,視為知己,遂賜其姓朱,改名成功。這就是中國民間將鄭成功稱為“國姓爺”的由來。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小字一官)因在日本參與反對幕府政權的活動,事洩逃到臺灣,後建立武裝集團,1628年受到明朝招撫。當清兵入閩時,鄭芝龍作為明朝在福建的總兵卻不戰而降,出走北方依附清朝。鄭成功不從父命,在廈門和金門一帶建立根據地,堅持抗清。1653年,在廣西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這就是歷史記載的鄭成功生平事蹟的大概。

而在《國姓爺合戰》中,近松門左衛門卻把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寫成了日本武士。胡說他是在日本長大,娶日本人為妻,二十幾歲以後才回到中國,還給他起了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所謂“和”就是日本,“藤”字和當時日本稱呼中國的“唐”字在日本語中都讀作“とぅ”,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後,明顯具有突出強調鄭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圖,“和藤內”也許就是近松所謂的“國姓”的真正含義。在《國姓爺合戰》中,“和藤內”和父母一同去“大明國”,在大明國靠著日本武士的神威,打敗韃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內明將與“和藤內”合作,並擁戴“和藤內”為“延平王”。在近松筆下,這位“國姓爺”——“和藤內”——完全是一個日本武士的化身,他口口聲聲自稱“我們日本人”,他來中國的目的實際上也不是抗清扶明,而完全是為揚日本之國威,並圖謀在中國實施日本的統治。關於這一點,劇本中有露骨的描寫。在第二幕第一場戲中,“和藤內”在退潮的海灘上看到鷸蚌相爭的情景,不禁感慨道:

數百年前日本民間文化人的(2)

讓兩雄交兵,乘虛而攻之,此乃兵法奧秘。……聽說在父親老一官的生國,大明和韃靼雙方正在戰鬥,這豈不是鷸蚌相爭嗎?好!現在就到中國去,用方才領悟的兵法奧秘,攻其不備,大明和韃靼兩國的江山,豈不是唾手可得的嗎?

作者接著使用旁白,做點題之語:

這位年輕人就是後來西渡中國、蕩平大明和韃靼、名揚異國和本朝、被稱為延平王的國姓爺。

圖1《國姓爺合戰》劇照劇本特別注意表現這位被稱為“國姓爺”的和藤內是作為日本人來與中國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場中和藤內對中國的殘兵敗將說道:“喂!縱然你們人多勢眾,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的生國是大日本”;和藤內還摸著老虎的脊背說:“你們汙衊日本是小國,可是你們看看日本人的本領!連老虎都害怕我們,看到了嗎?”這位“和藤內”靠了母親從日本帶來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國耀武揚威,連猛虎遇到他都嚇得打哆嗦,更何況是中國計程車兵,全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降伏。和藤內命令中國的降兵敗將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頭,穿上和服,並改換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後接受他的檢閱和指揮。並對中國將領發令訓話——

你們看,這裡請來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卻攻下數城,現在成了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禮,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這些夷兵,已剃了日本頭,讓他們在前面宣傳日本的支援,韃靼兵素知日本的武威,他們一定聞風喪膽!

就這樣,和藤內“國姓爺”終於攻下了南京城,驅逐了韃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實際上,這“大明江山”,已經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內”的江山、日本的江山了。

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是18世紀初日本對華侵略擴張思想的一次暴露。據日本文學史的記載,這出戏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二十多萬人次。就受歡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況而言,在當時是空前的。後來他又陸續寫出了關於“國姓爺”的兩個劇本《國姓爺後來的戰鬥》和《中國船帶來的當今國姓爺的訊息》,被後人稱為《國姓爺三部曲》。這種情況充分說明,在豐臣秀吉的軍隊侵略中國的迷夢破滅一百多年後,許多日本人——當然包括在野的文化人及受其影響的庶民百姓,對於中國仍暗懷覬覦之心,禍華之心不死,有時還變得熾熱如火,只是由於種種原因,侵華難以付諸行動,於是就以文藝的形式加以表達和發洩。可以說《國姓爺合戰》的公演和大受歡迎,正是18世紀初許多日本人某種心態的暴露。

二、1823年一位民間學者提出驚人的侵華方案

在《國姓爺合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