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仍然主要是那些學者和文化人。

總之,日本對華實施文化侵略的主體成分是學者和文化人。所以,本書在“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的正標題下,又加了“學者、文化人的侵華戰爭”這樣一個副標題,其用意就在於強調對華文化侵略的主體構成。透過本書的研究,筆者希望再次提醒讀者注意,民間的、在野的學者、文化人對日本侵華戰爭負有重要的、有時甚至是關鍵的責任。那種認為日本侵華戰爭只是軍國政府當局一意孤行發動起來的看法,是表面的和簡單化的。本書的研究可以表明,日本侵華戰爭從設想到實施,大體經過了:

①學者文化人個人的侵華設想、方策的提出,但基本處於書齋狀態;

→ ②學者文化人的侵華主張傳媒化,併為許多民眾所理解,也為政府所接受;

→ ③學者文化人戰爭輿論與軍國政府之間的互動及侵華戰爭的發動;

→ ④學者文化人在侵華戰爭期間成為媒體宣傳、情報蒐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體。

這樣四個階段。而且,在戰後半個多世紀中,日本學者文化人又成為日本人戰爭反思的主體階層,並在反思中造成分化:大部分人承認戰爭的罪責,另一小部分則為侵略戰爭開脫,拒不認錯甚至大肆美化。這部分右翼學者在50~60年代是極少數,在20世紀90年代後在右翼政治的庇護下迅速抬頭,並日見猖獗。最近十幾年來,由於種種綜合性的、複雜的原因,日本右翼學者、文化人否定、美化侵略歷史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聯絡到日本對中國文化侵略的歷史,不禁使人感到,歷史上的現象與現實具有種種聯絡。歷史上日本一些學者、文化人不斷為侵略中國製造輿論,獻計獻策,而現在又有一些學者文化人在重蹈歷史覆轍:他們蓄意刺激和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煽動反華情緒。有人鼓吹###,有人宣揚中國崩潰論,有人在中國問題研究中肆意歪曲、醜化中國及中國人的形象,有人對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陰暗面大加渲染,醜化、妖魔化中國的書籍和文章陸續出籠,諸如《人民中國的墮落》、《瞎闖的中國》、《中國人犯罪集團》、《一個淨找麻煩的國家:中國》、《中國的威壓、日本的卑屈》、《所以說中國沒救了》、《幻想的超大國:中國》、《“日中友好”是個幻想》、《靠“反日”苟延殘喘的中國》之類的書,大行其道,且頗有市場。一個姓小林的漫畫家連續出版了三卷本《戰爭論》和一卷本《臺灣論》的漫畫論集,為日本的侵略歷史全面翻案,發行數百萬冊,成為日本近幾年的最大暢銷書之一,影響極為巨大和惡劣。特別是更有人將近年來中國人民對日本右翼政治的不滿,蓄意誇大為“反日”,故意在日本人民中製造中國全民“反日”的假象。這些都不能不令人聯想起19世紀末之後的日本學者文化人的所作所為。那時有人鼓吹中國(“清國”)威脅論,有人宣揚中國滅亡論,有人指責中國社會制度野蠻落後不開化,因此需要日本把先進文明輸入中國,有人則歷數中國“國民性”的種種醜惡,證明中國人民的墮落,更有人故意顛倒日本侵華與中國排日、抗日的因果關係,誇大日本人的受害,揚言出兵“膺懲暴支”……現在一百年過去了,歷史與現實的某些相似,不能不令人把兩者聯絡起來:果真有人要使歷史再來一個“輪迴”嗎?在一定意義上似乎可以認為,當代日本右翼學者文化人的反華言論,是歷史上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一種變相、一種延續、一種當代形式,也是對中國人民的一種文化挑釁。右翼學者文化人打著反對“自虐史觀”的旗號,壓制和排斥日本國內正義學者的聲音,蓄意掩蓋、淡化乃至美化侵華戰爭,實則沉溺於“自戀史觀”的病態中不能自拔,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人的輿論一旦成為日本的主流輿論,歷史的悲劇不是沒有重演的可能。

目 錄(1)

前 言 ………………………………………………………………………… 1

第一章 數百年前日本民間文化人的侵華迷夢 …………………………… 1

日本人覬覦中國,由來已久。16世紀大將軍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揚言其目的是“直搗大明國”。在日本民間文人中,最早透過文藝的形式表達侵華意念的是17世紀著名戲劇家近松門左衛門,他在《國姓爺合戰》中讓日本武士佔領了南京。而最早系統全面地提出侵華方案的,是19世紀初的布衣學者佐藤信淵。他在《宇內混同秘策》中主張以神道教來“宇內混同”(統一世界),設計出了一個周密的入侵和佔領中國的“秘策”,提出日本要先攻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