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誰說國術高手沒抗日?(1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田鎮峰當時不在場。事後,他專門跑過來湊熱鬧,他可不相信濟南有什麼人能打敗孫祿堂,只是過來詢問王洪那兩句話:孫祿堂為什麼要用玄學解釋拳理?為什麼教三體式而不教絕招?

王洪並不知道後世的那句名言:“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怕是“科學的盡頭是哲學”他也講不出來。他只能說:“我知道我老師有這本事,我也是身上有一點,才能看懂一點”。

這話對田鎮峰有點打擊:合著,我說玄乎,你就說我看不懂啊?

教三體式還是教絕招這個問題,王洪倒是有些心得。

絕招不是什麼神招,而是個人純熟成生活習慣的一些動作,在實戰中,憑著本人的直覺和這些本能動作,又快又猛地使用了出來,就可以稱為絕招。只是技擊是綜合的,包括人的精神、反應、體力、力量、空間感、預判、速度、作用點以及後果等等,絕招打不到人、打不倒人,就沒有討論的意義。

而三體式,是換勁的根本,孫祿堂的三體式後來改成了立掌,是尋找出形意、八卦、太極三個拳種的結合點而設定的基本功。當然,這種做法也把一些技法有意無意的拋棄掉了。三拳合一可不是後世某些人隨便能打上打幾十套拳,那是賣拳的。

三拳合的不是風格,不是套路,而是拳勁合一。這話再說下去,有不少拳就傷心了,就此打住。

王洪也在換勁過程中,只能建議田鎮峰找師叔馬耀南去試下三體式怎麼換勁兒,這才把仍然迷糊的田鎮峰送走。

以王洪的眼光,整個山東省國術館最厲害的是竇來庚。

如果王洪跟他比拳術,反應、速度、力量都有不少的差距。

這時的竇來庚,才三十出頭,一米八的個頭,魁梧健壯。第一次全國國術考,他就勇奪優勝,是真正的國術高手。

到底國術高手們有沒有參加抗戰,這個話題,到了竇來庚身上,立刻打住。

因為竇來庚變賣家產,帶著國術館的學員,與日軍作戰到最後一刻,是國術館的真英雄、真豪傑、真英烈。

說國術高手不抗戰,這是個拉仇恨的話題,因為真有不抗戰的,也真有抗戰不了的,有委曲求生的,更有投敵資敵的。人有百樣,不能一概而論。

在七七事變這個時間點上拉一條線,看看被後人稱為民國十大高手的這些人:

孫祿堂、李景林、李書文、張策,此時這四人已經去世。尚雲祥在這年0月份也會追隨前面的孫、張二位盟兄而去。

進入全面抗戰時,杜心武6歲回到老家後又到了重慶;劉百川67歲回老家六安閒居;李堯臣6歲;韓慕俠60歲;王子平56歲。

再擴大一些高手的名字,因為曾經列入民國十大高手的人物還有幾個:

葉問,之後又拋妻棄兒跑到香港避難);王薌齋;年齡與事蹟都造假的呂姓大俠史上無載;孫存周44歲,打游擊被打散了回到家裡躲著不出門,他的長子孫保和上了前線,炮兵,洛陽保衛戰中陣亡。

竇來庚是抗日英烈中罕見的國術高手,他自幼習武,在國考中的名次就證明了他的實力,後成為武當太乙門的掌門人。抗戰時,先任韓復榘的手槍隊隊長,韓復榘被槍斃後,他帶領山東國術館近200弟子回到自己的家鄉臨朐縣,組織起“國民軍義勇隊”與日寇作戰。

當時正值天災人禍,部隊供給難以為繼,竇來庚就變賣自己全部家產供給部隊。他的同門師弟林信齋,在濟南做生意,聽說此情況後,便從濟南多次用火車託運糧食,幫助竇來庚渡過難關。

竇來庚的義勇隊越來越壯大,後改編為山東省保安第七旅,任旅長。在前線與日軍大大小小打了幾十次。

他的部隊裝備簡陋,沒有軍餉、軍裝、軍糧,條件異常艱苦。缺少槍炮,國術館的學員就帶領將士們習練大刀,唱著‘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大刀片成了十七旅的標誌,讓鬼子們聞刀喪膽。

942年,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魯蘇戰區發起攻擊。在這次大規模掃蕩進攻中,竇來庚的部隊成為日軍集重兵打擊的目標。

竇來庚沒有選擇保全實力,而是奮力抵抗,與日軍決一死戰。卻由於日偽軍兵力強大,上來就動用了重型武器向7旅陣地發起全線進攻。而竇部不但人少,武器也多是自制,裝備極其落後,子彈不多,手榴彈扔出去不炸,兵員、武器與敵相差懸殊,戰事節節失利。

兩天的戰鬥,2000多人的十七旅只剩不足百人,竇來庚也中彈負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