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被送到北平後,趙夫人、林夫人聽到訊息時,都被嚇的慌了神。
兩人都親手殺過人,自然都知道,軍人打仗這事兒,不可能只有自己殺別人,別人也一樣會殺回來。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這道理誰都知道。
王洪在家時,一家人從來不提這些事情,兩個女人說話,連死啊傷啊這些字眼也都當作忌諱避開。實際上,在她們的意識裡,早有了這種認識,只是不想提而已。
儘管有了心裡準備,真見到王洪倒在了病床上,都有些無法接受。
還好王洪只是流血過多,醫生也一再的向她們兩個強調,外傷好了,調養一段時間就能恢復如初。
兩個女人這才安心了些。
趙婧之顯懷了,也不能多做事情,小芸就全部接手照顧王洪的事情。
幾天後,王洪走出醫院,有些事,也就順其自然了。
三個送到軍營裡訓練的大孩子,他們的教官知道王洪受傷後,也帶著他們去看望,結果這三個大孩子也被嚇到了。
對於受傷與死亡,沒人不在意,見王洪一樣的受傷,三個人對當兵打日本人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要不要為了報效國家去投身戰場,不惜犧牲哪?
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很困難的選擇。
前線陰霾密佈,新的大戰馬上就要打響。張六少只抽空見了下王洪,誇獎安慰不要錢的送給了王洪,卻沒再給他安排什麼事兒,只讓王洪放心的休息。
張六少這回的壓力真大了,日軍準備全面入侵熱河,不管他怎麼努力,可實際的情況是派上去的各路軍隊很難頂得住。
兵敗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只能先做些表面文章。
王洪在家也坐不住,雖然還不能發力練拳,卻也跑到孫祿堂家裡待著。
這時的他,需要的不光是練拳,更多的還是明白拳意上的東西,順便聽些拳學見聞,以開擴眼界,借鑑他人之例。
這天,孫祿堂的家裡來了幾個練太極拳的朋友,一個年紀不大的,就請教孫祿堂,為什麼楊露禪的時候,叫楊無敵,現在,太極拳卻很難跟外人動手。
這個問題,其實在楊健候的時代,就已經成了個大問題。
孫祿堂也不好回答。
楊露禪跟他不是一個時代的,叫不叫楊無敵,他哪兒知道?
至於太極拳能不能打,孫祿堂倒是知道什麼原因,卻不能說破,一說破就得罪人。
太極拳不是因為慢而不能打,而是練法上,因為注重了搭手的東西,少了近身的東西,更缺了實戰的磨練。甚至說,純練太極拳的高手,就沒有過主動撲過去打人的事例。遇到快拳快腿搭不上手,自然就成了不能打的代表了。
太極拳,說是河南傳出來的,可整體上,卻是河北拳種。
讓太極拳名滿天下的首功,是河北永年的楊露禪,他在河南陳長興處學得太極拳,於咸豐年間攜二兒子楊班侯、三兒子健侯來到北京,先在西郊張家醬園教拳,後來又到端王府教拳,從此世人知道了太極拳這個拳種。
這就是‘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家傳’的來歷。
太極拳傳到北京,先是在漢滿八旗和高官子弟間傳播,楊露禪也因此依附權貴謀生。所以在他教拳的時期,特別保守,極少與外界交流,後人評之:“深沉不露,尤善養氣,絕無爭雄競長之心”。
到楊健候晚年,清庭已經進入最後時刻,種種原因,才開始在普通人中傳播。在這一時期,除了高官子弟,罕有漢人得到楊家拳的真諦。
這一情況在河北太極拳另一支重要傳承進京後,才被打破。
楊露禪的老鄉武禹襄,也是太極拳高手。更重要的是,武禹襄不象楊露禪拿太極拳當獨家飯碗,而是將太極拳做為學術來研究。
武禹襄是科舉出來的文人,很喜歡太極拳的風格,他跟楊露禪學了段時間,見楊露禪不教真東西,就乾脆跑到陳長興家要學拳,陳長興已經年紀很大了,就把他推薦到陳青平處,終得其拳。後來,他偶得王宗嶽的拳譜,以其文武功底極力鑽研,終於把太極拳這種打人的玩意,變成了國術第一學術拳種。
到了民國時,武禹襄的傳人郝為真來了北平,結果楊家不想讓出獨門生意,遭到冷遇。後病痢旅店中,受到孫祿堂禮遇,郝便將太極拳傳給了孫祿堂。孫祿堂融會了三拳,在幾年後就出版了《太極拳學》。
楊健候那不成器的弟子許禹生,身為二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