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2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宦,見識卻很高,見楊家的太極拳再不出世,就成了別人的墊腳,就把楊少侯、楊澄甫兩位楊家人和楊家教出來的吳鑑泉請了出來,公開教授太極拳。

從這時起,太極拳才真正公諸於眾,傳於普通之有錢人。一塊大洋一個式子哪,沒錢真學不了。

92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北方的太極名家楊澄甫、楊少侯、吳鑑泉、孫祿堂包括郝為真的兒子孫子,都集體南下傳拳,太極拳由此發展壯大。

此時,誰教的太極拳都只叫太極拳,還沒有姓氏派別。

可在吳鑑泉的某個徒弟拜訪楊家人時,如郝為真般也受到了冷遇,一怒之下,稱其太極拳為吳氏太極拳,從此,太極拳才開始分門別派。

吳氏一出現,自然楊氏、武氏、孫氏也就出來了。

這四氏太極拳南下,北平的太極拳界就空虛起來,許禹生撐不住場子,就找來了陳發科。陳發科的太爺爺正是陳長興,乍一聽,似乎是請來了最根正苗紅的太極拳。

在陳發科進北平前,北方太極拳以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各領風騷,雖風格有異,但大體都是以柔緩勻慢為宗旨,而陳發科帶來的陳派太極拳卻是快慢相間、剛柔並濟,這種風格一下子把世人驚住了。

傳說中楊露禪為教貴人,把蹦跳發力的東西去掉,才變成緩慢為主的風格,可這只是民國時的說法。陳青平的後人及武禹襄一脈可都是緩慢風格。既使有些人傳下了快拳,也不過是相對的快了些。

因此,陳發科一脈的太極拳,總是被其餘五家抨擊,卻也因陳發科功夫很好,教出的學生水平也很高,硬生生的代表著陳氏躋身於大宗之列。

這才到了河南人傳播太極拳的時間點。

此前的太極拳,完全是河北人的太極拳。

每章一說:清末民初,練武者較量時,會用小臂互相接觸,是為“搭手”。此時習武者往往以武為業,若全力比武,非死不分,所以出現了搭手方式,彼此互探深淺,點到為止,避免無謂的傷亡。搭手比武,少了近身這個環節,可一臂之內瞬息萬變,更需施展渾身解術。功大者,硬打硬破;雙方相當,看誰機變;功弱者,以巧取勝。細觀清末出現的各個拳種,很多都有這個技術的遺留,甚至很多拳譜上所說的技法,都是搭手所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