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學術交流,雖然輸贏有一點點關乎國家的顏面,所以義大利方面費了些時間,在國內挑選出幾位劍術高手。
但這些歐洲劍術的研究者卻認為高不高手無所謂。
單挑適合用劍,群毆適合用刀。因為這種武器上自帶的特性,東西方不約而同的,把劍術,當成了需要傳承的技術來看待。
可各種劍術都是有時代特性,不在最好的那個時代碰撞,就不會有真正的輸贏。
做為研究者,他們要的是觀察兩種技術的特性,而不是兩個使用者的能力。
這不象是中國人,祖宗取得的戰績,卻被不孝的後代拿來當做成績。
王洪已經見過了中國的劍術和日本劍道現在又見到了歐洲的劍術,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實戰中有什麼招式、有多少招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個人的經驗和體質。
讓他感觸特別大的不是技術,而是文化上的區別。
在英文中,對戰鬥用的刀、劍都用srd做統稱,以突出它們的戰鬥性。反正鋒銳的劍尖、長條劍身、身柄一體那就是劍。也就是說,只要符合了這個特徵,不管在技術上主劈還是主剌,只要是戰鬥用的,就是劍。能夠一擊使敵人失去戰鬥力或可以導致敵人失去戰鬥力同時又可以做到以一戰多的劍術,而且它的技巧必須是可以速成並且有效的,就可以稱做實戰劍術。
這就是歐洲人的劍術體系。
以至於,王洪這個中國人面對歐洲人的定義,十分不解:單刃的明明是刀非要叫做劍,雙刃直尖的明明是劍非要叫做刀,一個個拿著長剌也叫劍?
但有了日本人的刀劍不分在前,王洪也很快就接受了歐洲人的定義。
日本人有直身雙刃的古劍,也有弧身單刃的太刀、打刀。可叫法上,全部統稱為劍,哪怕是刀的形態也是如此。
至於中國劍術,倒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使用的是東西方都有的長劍。
只在技術上,看似花樣繁多,可真正的擊剌格洗戰場劍法,早就消失在繁瑣的套路里面,難覓其蹤影。
要知道,漂亮的套路,古人稱之為劍舞,而不是劍術。
真正經歷過冷兵戰爭的劍法,是異途同歸的。比如剌的動作,中國劍法與歐洲劍法是一模一樣的。弓步直剌,極熟練者從站立到完成,也許就0.2秒的時間,豈容花招的出現?
軍事武術上,技術越複雜,身死技消的越快。倒是民間武術,自顧自玩的高興,哪管這些?
而歐洲的劍術範圍其實很大,並不是後世比賽那種一根細杆捅來捅去,或者電影裡那樣,揮舞著像棍子一樣沉重無比的劍,藉以蠻力擊垮對手,並沒有什麼招式和武技可言。
可現實是:歐洲劍法也有很多門派。
戰場上的歐洲劍術強調的是力量和速度,而民間決鬥的劍術實用又兇狠。流傳至此時的幾種劍術:長劍、迅捷劍、花劍和軍刀演變過來的佩劍,都重視於基本而實用的技巧,反覆多次的實踐與鍛鍊,各有擅長,不容小覷。
在王洪眼裡,遠比中國劍術精煉,更強於日本劍道。日本的古流劍術,還有很強的技擊性,但普通的劍道,根本不合適無規則的戰鬥。
參加這場實踐交流的,有研究的學者,有文部方面的官員,有勤習劍術的劍手們。
給做翻譯的是中國的留學生。
第一件事,大家談的是安全。
是的,安全。
歐洲人有決鬥的傳統,可現在,是在舉行一場學術交流。
雖然歐洲劍術與決鬥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有近千年的決鬥歷史,才促進了歐洲劍術的高度發展。可不管是司法決鬥,還是榮譽決鬥,都不適合這個學術交流的場合。
司法決鬥被人們認為是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是神的判決。什麼刑事案件、民事訴訟,來場決鬥,由上帝判決吧。
促進了社會的尚武精神,解決一切法律問題,還簡化了繁雜的取證,訴訟等等流程。
這一決鬥方式在歐洲流行了幾百年。
榮譽決鬥則起源於義大利,引起決鬥的糾紛有很多,互相看不順眼,幹!我懷疑你背地裡罵我,幹!你跟我老婆勾勾搭搭,幹!
總之,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為了榮譽,來一場真正的戰鬥吧!
其實榮譽決鬥在當時的法律中是被嚴明禁止並負法律責任的,可決鬥在民間和貴族中非常流行,政府無法有效的監督禁止。
文藝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