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東西方劍術四(1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多納特羅思考了下雙方的優劣之後,他覺得王洪勝在靈活,而力氣不如。便在後三個回合中,不再取守勢,上來就進攻,想把王洪拖到糾纏的距離內,以力加巧取勝。

歐洲長劍很務實,遠剌、中劈,近了,還象短棍一樣兩頭打加奪械,甚至還不忘用手腳攻擊。

相比之下,中國的劍術,規律性很強,象劍舞多於擊劍,沒有一家劍法會如此瘋狂。即使一套好劍法,也不過是突出了劍術的某些特性,而不是攻擊性。

多納特羅自認為,把王洪拖進力氣,自己的勝算很大,他甚至不相信,王洪在近距離內,還能閃躲開他的上下兩路攻擊。

可多納特羅也知道,王洪的速度與反應比他快,便先穩紮穩打的,先把王洪頂在劍的前面,再進入粘劍的狀態。

這下,場面上就形成了王洪退,多納特羅緊逼不放的局面。

粘劍,後世電影中常常見到:劍鬥雙方的劍死死地架格在一起,無知的導演,會拍出雙方像兩位力士掰手腕般壓來壓去比拼力氣,順便吹鬍子瞪眼地說幾句豪氣萬丈的臺詞。

實際戰鬥,卻根本不見到這種場景。

別忘了,東方與西方,真正的戰陣劍,如出一轍般,在劍身後半部不開刃,可抓,可格。

歐洲劍士一進入粘劍局面,立即會以兩劍相交點為根基,或轉用劍柄擊人,或劍刃砍切拖割,距離合適甚至還可以突剌,那個兩劍相交處,反而成了槓桿力的支點,以此產生的技巧非常豐富,歐洲長劍形象的稱之為“繞劍”技術。

多納特羅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因為他的劍長,兩劍一粘,不待他感覺到王洪劍上的力量,那柄短劍便先變化起來,王洪居然走進了他的劍身之內,直撲他的胸腹。

他不知道,這就是中國劍術的身劍合一。

進退足利,以臂為柄,以長槍為第一對抗目標的劍術思路,是中國劍術的特點,貫穿於明清。

多納特羅無可奈何的輸了這一回合。

下一回合,多納特羅終於如願以償的堵住王洪,雙方的劍終於粘在了一起。

多納特羅心中大喜,劍半橫著,正要抬腿發力。

只聽:“當”“當”“當”的三聲,王洪以他的劍不輕不重的剁在多納特羅的長劍劍身、劍柄上方、十字護手,然後就停在他的手上。

王洪的劍身變化,比多納特羅能想到的所有技巧都要豐富。

劍刃之斫、刃條之割、劍脊之拍、叩之而剁、貼之而抹,全在手腕翻動一念之間。

他以多納特羅的長劍為槍桿,輕輕幾剁,就讓多納特羅的長劍成了死物。

使多納特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個粘劍的機會,反成了送分題。

真正的中國武藝,看似根基於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兵家,但骨子裡,卻是那個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而三易通篇所講的,就是一個‘變’字。

有誰研究過,武術套路的出現,與個時期。

八股文是位於上者的精華,卻不能俯首做事。所以,那些套路,總合了種種道理、種種精要,卻鎖死了‘變’,導致只能傳承,上陣無用。

而王洪的劍法,傳自宋時破甲,後來一直在捕快小吏的家族中流傳,保留了很大的原始特色,除了基本技法和一些原則,無甚套路。

在王洪學得形意純陽劍、八卦走轉變劍、太極身意連綿劍三種劍法後,在實戰和姥爺的幫助下,王洪一點點把這些劍法的優點融合了起來。這時的他,恍然發現,劍法除了必練的擊剌格洗四大類別,其餘只有‘近而擊之,應而變之’這八個字。

又在拿到孫祿堂給他寫的那首詩‘身形應當似水流’這句上,找到了一些靈感。

‘應而變之’,吳殳這位明末清初,以研究槍法為主業的武學大家,在槍法六品中所言:“一曰神化,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意思正是‘應敵而變,順敵之勢,槍刃如水波蔓延一般,如火焰炙烤一般,無謂形式,就進入了敵體’。

‘近身擊之’可以借鑑李小龍說過話:“我的全部武功精髓就是兩點:近身與發力。如果誰能掌握這兩點,則無論對何種型別的高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霹靂般的打倒”。

僅從這句直指武學核心的話而言,李小龍就擊倒了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徒手武術家。

這二位的說法,達不到以身體極限能力總結出來的‘身形應當似水流’,但距離這個境界,只差分毫。

東方文化,以發掘出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