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東西方劍術五(1 / 2)

小說:民國之國術宗師 作者:王清談

在古代,多數時候,戰爭的主武器是長槍長矛長戟等各類長兵器,中國、西亞、歐洲、日本都是如此。以此算來,全世界絕大多數流傳下來的武術,都和戰爭關係不大,一般稱“無甲武術”。

個人武藝高低在軍陣上的用處不大,紀律和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戰場上也沒有讓施展步法身法的空間。

但刀劍由於其全能,便攜,容易操控的特性,在戰爭中做為副武器存在,在城市鄉間惡鬥和個人防身中,卻大放異彩。

王洪的破甲短劍是冷兵器時的輔助武器,而身法,又融合了拜師學藝的成果。這種戰陣與遊場武藝的結合,看起來幾乎完美,卻只限有相同經歷的個人,很難推廣。

迅捷劍,是歐洲從戰場用劍發展而來,走向個人用途,以防身和決鬥為主要目的劍術分類。

其規則,經多次演變,已經定型為‘不穿護甲,只取第一滴血’。

整個劍術甚至劍體和場地,都是圍繞著‘讓對手先流血’而設定的。

為此,劍身越來越細長,持劍的手也放在了前面,甚至手與劍放在身前幾近固定。這種劍形和執劍姿勢適合快速的揮舞劍尖,但是手部躲避則非常累。為防止手部被擊中,又強化了劍的護手,這成了現代歐洲劍術的一個特點。

中國劍術透過手部靈活的繞著劍的重心移動和走位來閃避攻擊。攻擊的梯次,避實擊虛者,斜步側身避其重器,殺前手,擊其身。避虛擊實者,連斫其杆,粘槍而入,擊身傷人。二者更多的考慮了長槍、長矛等長柄兵器的威脅。

以決鬥為目的出現的刺劍和現代體育運動的擊劍則基本不在乎攻擊部位,只要能讓對方出血隨便哪裡都行。為了達到讓劍最快的扎到對手,執劍的手也儘量不怎麼移動。當然,劍的形制在保護自己手部的同時,也限制了手部的移動。

中國在民間幾乎沒有一對一公平決鬥之類的傳統,刀劍類短兵的需求是防身自衛和戰場上作為副武器或和盾牌一起作為主武器,更多的是強調殺傷力,劍的重心比較靠前,手腕的運動非常豐富。

如果殺敵殺不了,劍的作用還可以跟高階軍官配的小手槍一樣,給自己來上一傢伙。

手持迅捷劍的劍手下場了。

他叫阿爾瓦洛,個子不高,也是靈活快速的風格。

他看到了王洪與長劍劍手多納特羅的幾個回合後,便在心裡暗想,如果不能搶到先,那就雙殺好了。

雙殺,就是,我刺對方喉,對方根本不做防禦,同一時間劈我腹部,雙方之間攻擊線路沒有任何干擾且速度差不多,兩個一起死,同歸於盡。

同歸於盡這個問題是所有劍術最核心的問題之一。

電影裡那些面對利刃一打十的都是假的,在副武器級別的對決中,哪怕是一對一也很難全身而退,大刀隊的戰損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武器相對較短的時候,劈砍與刺擊的速度相差無幾,所以在歐洲決鬥中,時常發生雙殺這種情況:一種是前面不同進攻路線的問題,另一種,是被剌中後的動作仍然在延續。

面對不要命的對手,再高的高手也很容易翻車。

《大英帝國劍士》中記載了一位海軍中校,劍術無雙,和人決鬥好幾次毫髮無損那種,去了趟印度服役回來卻丟了隻手。旁人問他你這樣的劍術怎麼可能受傷,他說他遇到一個錫蘭人,他用軍刀向對面頭砍去,正常人反應應該是回刀防守,這樣他就可以做假動作砍對方空檔,但這個錫蘭人根本不管他的刀,也向中校劈過來,於是他只能用手去擋。

在刀劍的領域中不像拳腳一樣可以挨幾下,再大的量級也不行,被刀砍了該死還是得死,尤其是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時代,被隨便捅一下就可能內出血感染,直接喪命。

所以古時候真劍決鬥活下來個三四次就可以出去說自己是大師了。

這一點在現代的劍術競技比賽中正好反了過來,反正比賽雙方都死不了,大家都是穿好護具拿著安全武器,那還怕什麼死,大膽雙殺!

於是,現在所有主流的比賽規則核心都在於解決雙殺與先後擊的判決。

阿爾瓦洛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臨時的裁判一聲令下,兩人開始了相互的試探。

在進攻前的試探非常重要,一兩次的試探,就可以從中推測出對手對距離感的把握、對自己進攻時會作何反應,甚至可以觀察出對手的習慣性動作。

在劍鬥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短暫的-3個交劍,就會直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