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時代的生產力相對低下,不足以讓全民獲得足夠的文化知識。
農業時代只有富貴階層才有基本的文化素養,傳統文化產品通常就是富貴階層的文化,是富貴階層將其傳承到了現代。
工業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有能力讓全民都獲得足夠的文化知識了。
這時候將曾經只能由貴族使用並傳承的文化產品推廣到全民,有助於讓普通平民也獲得國家和民族上的認同感。
有助於將古代王朝治下的平民變成現代公民,進而完成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構建。
絲綢織物是貴族生活的直接象徵,生產和使用的技術以及規則都不應該捨棄,但是應該根據現實做出修改。
讓現代的普通平民穿上古代貴族才能穿的衣服,在這個角度上看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所以朱簡烜在思考了許久之後,開口就下達了一份出人意料的命令:
「隨行大學士擬旨,正式放開民間所有百姓對絲綢織物的使用限制,任何人都可以穿著絲綢和人造絲材料的衣物。
「允許所有人著靴子,穿著任何顏色丶形制的衣物。
「但皇室丶宗親丶勳貴丶官僚所用正式禮服形制,所有官吏丶軍士制服形制,民間均不得僭越仿製,違者依律處置。」
這份命令說出來,現場的所有人都懵了。
崇禎朝以前,平民名義上是不能穿絲綢和靴子的,只有考了功名和當官的人能穿。
不過這個規定只在早期執行的比較嚴格,到了嘉靖時期就基本沒有人管了,江南民間富商甚至都敢用龍紋了。
不過直到現在,朝廷官方的規定仍然停留在洪武時代,沒有制度上的改變。
朱簡烜這是徹底正式公開掀了祖制,甚至是掀了歷朝歷代的很多傳統,衣服顏色材料和常規制式全都不管了。
只要不直接穿皇室丶勳貴丶官僚禮服,以及所有公職人員的正式制服就行了。
這就是現代國家對服裝的管制思路,這時候的大明已經是這樣在管理,朱簡烜的聖旨只是將潛規則變成法律了。
但問題是,朱簡烜是在面對改桑為稻的建議的時候,給出了這樣一份命令作為回答。
乍一聽好像有點驢頭不對馬嘴,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朱簡烜顯然是不支援朝廷出現改桑為稻的。
甚至有保護傳統桑蠶-絲綢產業的意味,不然為何要用這種詔令來鼓勵普通百姓去穿絲綢呢?
雖然民間富裕百姓很多都會穿絲綢,洪武時代的禁令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官方公開解除禁令,就是事實上的鼓勵。
應該會有富裕百姓看到這種訊息之後,專門去置辦一套綢緞衣服來體驗一下,或者說響應一下朝廷號召的。
他們根本就想像不到,朱簡烜的真正思路和意圖,確實已經完全脫離了改桑為稻本身了。
朱簡烜想的是民族和國家層面的影響,根本沒有在具體利益上打滾。
朱簡烜自己說完命令之後,也意識到自己的做法能起到鼓勵使用綢緞的作用,這可不利於人造絲的推廣。
於是朱簡烜又看了一眼周圍愣神的工匠們,補充式的說明和提醒:
「至於改桑為稻的事情,還是順其自然就好,朝廷官方不用專門出面干涉這種事情。
「如果人造絲大面積上市之後,民間慢慢的沒有人繼續購買絲綢了,那用不完的桑田自然就該改成稻田了。
「如果百姓面對更加廉價,同時效能更好的人造絲,仍然選擇使用絲綢,那桑蠶就繼續養著好了。
「華北百姓多喜吃麵食,江南百姓多喜吃大米。
「朝廷官員不能在這種情況下出面,要求華北和江南百姓都只能吃麵食,也不能要求他們都只能吃大米。
「也不能規定華北百姓只能吃麵食,江南百姓只能吃大米。
「也不能說廢話,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吃麵食,也都可以吃大米,小米高粱也都能吃,這種就是廢話。
「現有的律法,如果已經變成廢話的,也應該儘早革除。
「就像洪武年留下來的四民服飾規定。
「否則相應官員判案的時候,便可能會出現無憑無據,讓當事人無法信服的情況。
「解除限制的同時,也不要專門出規定,哪些情況必須用綢緞。
「如非必要,勿增新律,就是無為而治。
「大明本土的田土確實不多,但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