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找自己的,那當然是無法解決的。
剩下的主要事務就是等著哈布斯堡的回覆,等著俄國人來談判解決波蘭問題。
但是直到汪廷珍給出的會談時間,俄國的代表團都始終沒有來。
汪廷珍本來以為,俄國是要繼續死硬到底,繼續跟拿破崙領導的波蘭作戰,意圖拿回前幾次從波蘭瓜分的領土。
汪廷珍考慮這種可能性很大,所以準備基於這種考慮寫份報告,提出針對俄國的戰略建議。
結果汪廷珍等到了西廠送來的訊息,奧斯曼國對俄國宣戰了。
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三世,派阿拉姆達爾·穆斯塔法帕夏率領三萬新軍進攻俄國。
目的顯然是奪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
然後就是楊遇春從漢堡發來的訊息,俄國使團已經抵達了漢堡。
要求在漢堡儘快簽約,結束俄國與法國和波蘭之間的戰爭,同時邀請大明和奧地利加入對奧斯曼的戰爭。
楊遇春同樣是談判的負責人,也收到了奧斯曼進攻俄國的訊息。
楊遇春認為,俄國人本來應該是對現有佔領區並不滿意,不想就以當前邊界線結束戰爭。
所以此前故意拖延談判的時間,遲遲不派使團前往漢堡或者安特衛普。
但是奧斯曼的宣戰,讓他們不得不盡快結束與拿破崙的戰爭,專心對付他們的宿敵奧斯曼。
所以大明應該認真考慮,是稍微拖延一下談判時間,並向俄國索要更高的條件。
還是接受俄國的建議,儘快與俄國簽約,然後參與對奧斯曼的戰爭。
這種決策不是兩人能做的,必須報告和請示皇帝的意思。
汪廷珍認可楊遇春的判斷,於是兩人分別給朱簡烜寫了緊急報告。
朱簡烜也已經收到了西廠的訊息,汪廷珍和楊遇春的報告現在第二天就送到了。
朱簡烜看完之後,也下意識的想要插手,一口氣解決奧斯曼和俄國,迫使兩國割地稱臣。
如果是傳統的東方封建君主,或者是歐洲文化圈的那些征服者,這種時候很難放棄這種機會。
但是朱簡烜的衝動情緒很快就消退了,因為征服俄國和奧斯曼的時機仍然並不成熟。
奧斯曼這次出兵的時機選擇的不錯,趁著拿破崙帶著波蘭人與俄國作戰的機會參戰,能夠打俄國一個措手不及。
只是他們出征的效率稍微慢了一點,應該更早一年與拿破崙合作對俄作戰的。
也可能是奧斯曼人剛剛理清局勢,確定拿破崙法國已經向大明稱臣朝貢,歐洲各國現在死傷慘重都停戰呢。
俄國和奧斯曼是真正的宿敵,雙方圍繞黑海丶高加索丶巴爾幹地區爭鬥了幾百年。
站在神洲的角度去看,這倆傢伙有點菜雞互啄的感覺,他們倆爭鬥了幾百年都沒有一個最終結果。
不過放眼整個歐洲,相比神洲的戰爭,都經常有菜雞互啄的感覺。
還是因為歐洲的局勢太過複雜,各個國家內部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關鍵是在外部因素干擾下難以解決。
各國之間只能帶著一堆問題互相爭鬥,所以就經常出現虎頭蛇尾,打到半截忽然結束了的情況。
朱簡烜不知道這場戰爭算是第幾次俄土戰爭,但卻肯定不會有神洲式的爽快結果。
最典型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三世應該是改革派,在原有的歷史上他這時候應該已經被禁衛軍廢了。
現在他雖然尚未被廢,但是他組建的新式軍隊外出征戰了,那禁衛軍會不會按照歷史慣性做點什麼?
朱簡烜不確定塞利姆三世能堅持多久,也不確定插手俄國和奧斯曼的戰爭能夠得到什麼,但肯定都不符合大明當前的計劃。
直接插手歐洲戰爭,已經是自己計劃之外的事情了,繼續強行參加俄土戰爭,會進一步消耗大明國力。
大明當前的力量雖然龐大,能支援龐大的軍隊在遙遠的海外作戰,但終究有極限。
雖然自己對大明國力和軍力的使用,肯定還沒有到極限狀態,現在也沒有人知道大明的極限在在什麼地方。
但是按照朱簡烜自己的評估,如果在美洲和歐洲的佔領區尚未完成基本的整頓之前,繼續強行吞下奧斯曼或者俄國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那大明的力量可能就會到極限了。
因為那意味著直接吞掉將近兩億人口,而且大部分還是有一定民族意識的歐洲人,鎮壓和管制的壓力堪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