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也會形成較大規模的峽谷水庫。
在重慶周圍形成多個大型山谷水庫,總水面面積預計在三千到四千平方公里之間,最大庫容預計超過三千億立方米。
長江三峽以上全年徑流量約為五千億立方米,但是考慮冬季枯水期的航運補水和全年放水發電的需求,三千億立方米的庫容量已經可以完全控制長江中上游的徑流了。
可以在全年範圍內根據需要調解長江流量,讓重慶以下的長江航道全年流量和水位都基本保持平穩,不會再隨季節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了。
如果宜昌以下發生特大洪水,那大壩就可以連續幾個月完全不放水,讓長江變成一條發源於宜昌的河流。
全年的幾乎所有來水都能夠用於發電。
由於淹沒面積比較大,嘉陵江上游比較偏僻的地方,現在仍然有一些居民,需要額外付出資金遷徙。
建設成本最高,工程難度最低,調節效果最好。
如果只用一座兩百七十米的大壩,那工程難度自然就變成最高了,現在甚至可能根本無法實現。
(第三方案260米水位形成的水庫湖泊水面範圍)
剛果河水利工程倒最終候選方案,基本都是長江三峽工程保守方案的放大版。
非洲是高原大陸,就算是剛果盆地這片窪地,海拔也基本都在三百米以上,水壩海拔更高。
考慮大明目前的工程能力,再加上儘可能最大化利用剛果河水力資源,所以理所當然的建議分級開發。
工程院拿出了兩壩丶三壩丶四壩三個方案。
水壩數量越少,工程難度越大,總的工程量可能越少。
水壩越多,那工程難度就越越低,但是工程量就會越大,成本越高。
不過剛果河流域基本都是無人區,基本不需要考慮淹沒問題。
無論哪個方案,最後一個水壩的最高海拔都是相同的,都是三百三十米。
最終能夠形成水位高度,都在三百二十米出頭。
最終在剛果盆地西部邊沿地區,形成面積大約三萬平方公里的水庫,獲得三到四萬億立方米的庫容量。
水庫能夠儲存剛果河中上游三年的徑流量。
由於剛果盆地內部是平原,所以這個水庫面積雖然巨大,但是蓄水卻不會太深。
水庫中有超過一半的區域,會變成淡水沼澤環境。
而這也正是汪萊的計劃。
用沼澤留住雨林中有機物,避免它們繼續流入大海。
這樣能完全利用剛果河中下游的水能,同時在剛果盆地的雨林之中淤田。
也就是為大明的未來提前準備更多的潛在耕地。
汪萊甚至還準備攔截亞馬遜河,在亞馬遜平原形成巨大的淺水沼澤,來做更大範圍的淤田。
朱簡烜對這種熱帶雨林淤田規劃一直都不是很支援。
所以這個剛果水庫的規劃比較保守,水面總面積只有大概三萬平方公里,大約是剛果盆地的一百分之一。
如果按照汪萊自己的想法,那把水壩最高點應該加高到四百米,水庫面積至少三十萬平方公里,達到剛果盆地的十分之一。
朱簡烜仔細考慮了許久,最終在三峽工程上採用最穩妥的三號方案,在剛果河水利工程上也採用最穩妥的四壩方案。
一個能夠完全控制長江中上游來水的水庫,對於大明本土南方地區的意義堪稱重大。
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航運條件再次全面升級,不再因為季節流量變化而影響通航條件,冬天同樣能走最大規模的船。
同時也能徹底根治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洪水,並且提供海量的清潔電力能源。
如果有能力的話,肯定是值得去做的。
大明現在需要付出的最大的代價,就是把本來就基本搬空的重慶府稍微挪一下位置。
重慶半島上的老城城牆會被淹,半島中間區域會變成一座河中島,江北的觀音橋和龍山地區也基本不會被淹。
未來重慶府周圍將將形成大量的風景秀麗的山谷水庫。
三峽工程完成之後,重慶的航運條件自然環境,都會比原來的重慶高很多。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雖然朝廷配合渝國公大規模移民,同時考慮三峽工程可能會淹沒周圍土地。
所以禁止普通百姓向重慶地區自由遷徙和生活。
但是重慶地區的建設其實並沒有完全停滯,只不過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區域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