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的那些神奇的技術和知識,真的都是完全公開的了。
大明也真的不把那些技術當做是秘密和條件,而是真的願意讓所有人都能能將對簡單的瞭解和掌握。
但最讓法塔赫驚愕的事情,實際上還不是這些:
「不是……馬先生您剛才說了什麼?
「大明普通工人的工錢,每個月都有十幾金票到二十金票,這相當於二十甚至三十塊銀元?」
「這大明百姓也太富了吧!
「大明有五六億人,算能幹活的工人也有兩億吧?
「每個人每個月二十到三十銀元,那每個月就能收到三十到四十億銀元的工錢?
「那他們要交多少稅金?
「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稅,每年就有四十億到五十億?
「關鍵是,我聽馬先生您的意思,好像大明朝廷和工廠以及商行,好像都特別缺乏工匠和管理人員?
「竟然都要主動花錢跟學校配合,要批次化的去培養學生?
「為什麼各級衙門和衛所,也都專門花錢去辦學,甚至強制要求一部分人去學習。
「大明本土不是有五六億人嗎,朝廷丶衙門丶工廠丶商行,需要什麼樣的人,直接招募不就行了嗎?」
馬衛國聽到這一連串的話,甚至有點不知從何說起了。
馬衛國甚至都沒想到,法塔赫聽了自己的介紹之後,腦子竟然會直接轉到這個角度來。
法塔赫的小家子氣和土鱉氣息,在這段話裡面完全暴露出來了。
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遠不止他算的這點,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說的那是固定的人頭稅,通常存在於人少地多,人作為勞動力的社會價值極高,而土地的相對價值極低的時候。
同時總體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普通人不會擁有什麼有價值的資產,自然也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的時候。
神洲之外的絕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時代的絕大部分時候,都始終處於人少地多的狀態。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長到了需要開墾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開始人多地少了,人頭稅自然開始逐步向土地稅轉移。
明朝中後期的張居正改革,清代的攤丁入畝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都是這種轉變的體現。
現在的大明更是逐步進入了工業時代,大明朝廷對普通百姓直接收的稅金,主要是收所得稅丶消費稅丶土地稅。
土地稅針對鄉村,擁有土地越多,交的越多。
所得稅和消費稅針對所有人,普通人收入越多,消費越多,也交的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二十金票的數字,只是大明百姓收入的低位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都要高很多。
就算是直接從百姓身上收到的稅,也遠高於法塔赫的粗暴估算。
更何況,大明的主要稅收來源是經營稅,是針對工廠和商行直接徵收的稅金。
馬衛國覺得這些事情很難跟法塔赫解釋清楚。
自己說了的話,他可能還會產生新的誤解,乾脆把這件事情直接跳過去。
稍微回答一下他後面的疑惑算了:
「大王說的不錯,現在的大明真的是哪兒都缺人,現在朝廷丶衙門和工廠丶商行確實都特別缺人,
「你不知道,大明本土兩百多個府城,現在哪個府城沒有幾十甚至幾百個工廠?
「本土的將近兩千個州縣,哪個城外沒有幾個工廠和一堆商行?
「一個工廠和商行,就算是規模再小,也至少得有個帳房吧?就算是東家自己管帳,那東家自己也得學啊?
「每個工廠至少得有幾個大師傅吧?這些人是哪兒來的啊?
「這些地方都要人啊,大明對工匠和管理人員的要求,是數以十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了。
「這還只是本土的情況,算上大明邊沿省份,海外省份,用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朝廷才不得動用了各種手段,想方設法的去主動培養。
「現在直接在民間招募工匠是真的不行,民間自學成才的學生也是不夠用的。
「不光是數量不夠,質量同樣不行。
「按照現在的朝廷標準,以前的私塾教出來的學生只能算是識字,最多是小學生水平。
「到了衙門和工廠裡面還得專門再去學習。」
法塔赫聽著這話再次愣神,大明那麼多的城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