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偷渡
現在已經蔓延開來的旱災和饑荒,以及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的大疫,讓柯大這個糊紙扇的工匠格外擔憂。
但是他現在也下不了決心遠走他鄉,無法放棄已經經營了半輩子的家鄉產業。
主要原因還是柯家還沒有被逼到極限。
一家人就算是繼續這麼僵持著,才還能繼續維持一段時間。
柯大因為擔心過冬的開支,準備將兩個學徒遣送回家,已經算是對未來危機的應對了。
倒是崔二自己,作為一個一無所有的街溜子,真的想要去南方闖一闖。
柯大一家人反覆研究探討了好幾天,最終確定了一個分頭行動的做法。
柯大和崔大姐夫妻兩個留在曹州,繼續照看自己的小兒子和女兒。
崔二帶著自己的大外甥,柯大和崔大姐的大兒子,今年剛滿十二歲的柯思迪,以及兩個學徒去南方闖蕩。
柯思迪的名字跟幾個家人風格都不一樣,是柯大專門找了縣裡的秀才給取的名字。
柯大自己是當小店主的,能認識日常使用常見字,能自己記帳和算帳,也把自己的手藝都教給了自己的長子。
所以柯思迪現在也勉強可以說是能寫能算的。
另外兩個學徒都已經十五歲了,在這個時代也勉強能算是成年人了,對於師傅的手藝也學的差不多了。
崔二四個人到了南方,若是能找到落腳的地方,一家人也有機會重操舊業。
若是他們在南方能夠安頓下來,可以再想辦法託人寄信回來,告訴柯大夫妻倆他們穩定了。
若是南方的情況真的非常好,那也可以傳訊讓柯大夫妻也都去南方。
確定了計劃之後,柯大一家就開始準備行李。
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正常年景,出遠門是非常麻煩的,也都是有危險的。
更何況現在還是災禍四起的年景,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
若是衙門的力量不夠,這些災民中的青壯跟匪徒之間不會有明顯的鴻溝,他們幾乎隨時都可以互相轉換。
崔二幾個人走了之後,就有可能再也回不來,所以非常的鄭重。
崔二自己帶上了劈柴火和竹子的斧頭防身,讓自己外甥和兩個學徒也帶上平日裁紙割竹篾的刀子。
柯大夫妻給崔二四人準備了盤纏和乾糧,崔二也帶上了自己平日攢下的銀元和銅錢。
把最為破爛的衣服找出來穿著,把平日穿的稍微好點的包起來。
與此同時,崔二這幾天每日出門,去找了自己平日一起混日子的夥伴,慫恿他們跟自己一起南下闖蕩。
忙活了十幾天後,崔二找到了包括郝三在內的四個同伴。
讓他們也都帶上了能找到的斧頭或者刀子,或者是棍棒長槍之類的簡單武器。
清國的很多制度都照搬明朝,路引制度也一併繼承了過來。
不過到了乾隆年間,明清邊境線基本穩定之後,路引管制就比較鬆了。
現在又是災荒年景,路引更是名存實亡了。
咸寧三十九年,乾隆五十年八月十六日,崔二一行八人,在家過了中秋節之後,一起出城南下。
縣令和知府巴不得城裡的饑民都出去逃荒,自己賑災的壓力還能稍微小一點。
崔二一行人出城之後沒多久,就看到了其他的逃荒人群。
現在過了中秋節,本來應該是收穫的時節,結果大半個山東顆粒無收,饑荒已經進入了第一個小高峰。
逃荒的難民有的一家幾口人聚在一起,有的一個村莊的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又或者是互不相識的災民慢慢匯聚到了一起。
其實硬算起來的話,崔二和自己的八人小隊伍,還不能算是逃難的災民,而是主動遠行的旅客。
但是崔二等人還是換上了髒亂破舊的衣服,裝扮和真正的災民一樣。
不能指望到處流傳的災民奉公守法。
幾個普通旅客自己單獨走路,若是遇到大批飢餓的災民,那就是妥妥的肥羊。
崔二等人扮作災民之後,還找了一個有十幾個人的小股災民,這些人裡面男女老幼都有,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家庭。
崔二小心翼翼的單獨主動靠近一點跟對方打招呼。
詢問他們是不是要去江南,可不可以一起走,路上也有個照應,能夠安全一點。
崔二怕遇到大規模災民或者匪徒隊伍搶劫,自己這幾個人根本沒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