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情況下利用上。
「四組四位的符號編碼,實際上應該有65536個編號吧?
「因為一組四位長簡訊號能形成十六個不同的組合……」
果然很快就有學生想到了,被朱簡烜曾經提問過的李銳首先舉手說:
「師父,我覺得,這種編碼本質上是製作一個個的小格子,然後在方格里面放上東西。
「所以從第十一個到第十六個方格,只是無法用一到十的數字表示,但其實格子本身是放東西的。
「我們可以在編碼表畫方框,裡面寫上十一到十六,將其視為一個編號。
「傳送的時候看到方格就知道怎麼按鍵了。」
朱簡烜笑著提醒說:
「你們是否知道,在崇禎朝以前,民間一斤其實是十六兩,相當於十六進位。
「十進位是到數到十就進位,十六進位是數到了十六的時候才進位。
「我們寫漢字數字的時候,可以用天干數字來代表十到十六。
「用崇禎數字的時候,可以用拉丁字母代表十到十六。
「這樣就能簡單標記十六進位的數字了。」
朱簡烜這樣稍微引導了一下,學生們立刻就明白過來了,這就是改變一個進位的點。
只要改變進位方式,就能把額外的編碼空間全部利用上了。
崇禎數字就是朱簡烜前世的阿拉伯數字。
反正也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崇禎自己就用皇帝的身份命名了。
崇禎皇帝親自引導,直接用他發明的數字加上拉丁字母,配合硬筆來做數學演算。
同時還用拉丁字母製作了漢字的拼音標記。
拉丁字母其實不是英文字母,應該說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英文字母。
是包括英國人在內,歐洲各國普遍借用羅馬人的拉丁字母,來記錄書寫自己的語言而已。
就像神洲古代的周邊國家,也常用漢字來書寫他們的自己的語言一樣。
拉丁文和文言文一樣沒有標點符號。
歐洲各國之間不會互相指責對方偷自己的文字。
因為大家都是「借用」的。
最關鍵的原因是這種字母的真正主人已經身死道消了。
不過現在歐洲各國的上流人士,仍然以會使用羅馬留下的拉丁文為榮。
就像韓國和日本人也以能直接使用漢字為榮。
不過,拉丁字母也不是原創的,而是來自於希臘字母,希臘字母來自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基礎上創造的,是用象形文字表音。
與粵語白話也能用漢字表音寫出來有點類似。
在朱簡烜看來,用崇禎數字和拉丁字母研究數學的最大好處,是容易將公式符號從漢字描述中分辨出來。
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字,直接放在一起的時候,學習人員能夠一眼找到篇幅中的重點。
如果描述和運算全用純漢字,或者全都用純拉丁字母,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純字母和數字的運算過程如果太長,普通人也會看著很難受的。
但是反過來的話,用拉丁字母做描述,用漢字做運算子號,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
因為符號本來就應該簡單直觀,而漢字是一種高資訊量文字。
漢字當運算子號,會出現「資訊量冗餘」
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而拉丁字母本身沒有意思,組合成單詞才有意思。
漢字天然適合用來描述狀況,拉丁字母天然適合當符號。
崇禎從未學過拉丁文,但是仍然用拉丁字母當拼音和運算子號,是符合客觀的拿來主義的。
朱簡烜帶著工匠和學生們,現場明確了新時代的十六進位標準方案。
而後帶著學生們現場繼續發散思維,找到了十六進位在當前電報方案中的合理用法。
首先用三位十六進位數,形成4096個編碼,容納相應數量的漢字和符號。
排除常用字中的含義高度近似的,擬定一份常規電報用字範圍。
要求未來發常規電報的時候,只能使用這個字表上的漢字,提高總體的電報收發效率。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擴充套件字表,同時保留含義重複的常用字,制定一份八千個漢字的標準字表,作為軍隊和朝廷使用的字表。
最後用完整的四位十六進位數,總共65536個編碼,製作能夠容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