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吳王遣使進京(2 / 3)

小說:大明不革命 作者:王子虛

皇帝給都督府的是命令,是必須要執行的。

給閩國公的是要求,是一種比較迫切的建議,閩國公真的拒絕,朝廷一般也不會做什麼。

皇帝的內心之中,對於什麼天人感應是不怎麼相信的。

天人感應的解釋權,應該完全掌握在作為皇帝的自己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藉機生事。

在具體事務上,皇帝覺得兒子的規劃可行,就會繼續支援自己的兒子。

與此同時,朱簡烜計劃透過閩國公牽線,與日本九州等地方藩主建立聯絡,透過民間手段招募日本武士,皇帝不是很贊成。

你一個大明皇帝的皇子,大明的藩國國王,搞什麼走私啊。

大臣們聽到皇帝的命令也有些浮想聯翩。

吳王現在已經是藩王了,雖然沒有官方宣佈就藩,但也已經不是普通親王了。

現在皇帝給吳王的實權太大了,直接調動兩個都督府的水師,在整個印度洋和日本自由行動,這具體又是要幹什麼啊?

難道是正式計劃征服日本了?

不過皇帝也沒有要求各部配合,組織官員和移民接管之類的事情。

那就可能不是真的要佔領。

剩下的似乎是軍隊方面的事情,這些事情基本都是皇帝一言而決,大臣和將領們都沒辦法插嘴。

最後官員和都督們只能領命,現場開始擬定正式的詔書。

皇帝現場批准詔書,讓掌印太監拿出自己的玉璽,在朱簡烜的信件奏章和新的詔書上用印。

最後將信件和詔書都直接發給費淳,讓他帶回去給吳王和相關人員檢視和執行。

費淳得到皇帝的批示後,又在應天府等了幾天。

等待船隊檢查補給完成,兩人就馬上啟程南下,去了閩國公府所在的泉州。

這個世界的大明,第一代閩國公是鄭芝龍,第二代是其長子鄭森,也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的玄孫鄭海康,於四年前剛剛繼位,成為第七代閩國公。

鄭海康今年四十五歲,正是精力還算比較充沛,經驗也非常豐富的年齡。

對於吳王遣使來訪,鄭海康當然不敢怠慢,收到訊息後立刻下令,務必儘可能隆重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嫡長子和國公世子,今年二十五歲的鄭瑞安有些不理解:

「爹,這個吳王殿下……不是因為鼓吹削藩,被陛下流放美洲了嗎?他怎麼派人來拜訪父親了?」

鄭海康張嘴就罵,同時也直接以眼前的事情,教育未來的繼承人:

「你胡說什麼?你是民間商人那些報紙看多吧?看糊塗了吧你?

「吳王殿下大明最富的藩王,也是當今聖上最寵愛的孩子。

「吳王現在拿著澳洲和北美,這麼大的兩塊地盤,未來只會越來越富裕。

「他怎麼可能會鼓吹削藩?你問問你自己支不支援削藩?

「他就算是小時候不懂事,看著古書就想著要削藩,現在長大了也不會再有這個想法了。

「至於說被流放,如果真的趕到北美,且不讓他回來,那才是流放。

「現在殿下已經回到澳洲了,還能光明正大的來拜訪我這個國公,這說明陛下對他的恩寵仍在。

「他可能就是想去看看北美的地盤,安排一下遙遠封地的事情,辦完了這不就回來了嗎?

「以後咱們家想要繼續掙大錢,少不得要跟這位殿下打交道,所以要好好接待。」

閩國公鄭海康的判斷邏輯非常清晰,閩國公世子鄭瑞安也馬上聽明白了。

吳王殿下自己當了藩王之後,按理說不應該繼續支援削藩了。

父親也問自己支不支援削藩,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藩國君主的繼承人,會支援削藩嗎?

答案本來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鄭瑞安自己的心裡面其實並不完全認同。

心中仍然隱隱有個非常奇怪衝動,仍然有幾分支援削藩的想法。

但前提是,朝廷能夠北伐中原,能夠收復故土舊都。

民間報紙上有很多的分析,很多學者都認為只有先在本土削藩成功,才能順利完成北伐。

因為藩鎮君主裡面有叛徒,肯定會在朝廷北伐期間作亂。

鄭瑞安基本認可這種分析。

鄭瑞安曾經期待過,自己能夠作為大明水師的統帥,在海上徹底摧毀胡虜的艦隊。

然後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