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成功之後,大明的工匠以及朱簡烜自己,都下意識的想到用鋁製品去坑歐洲人的錢。
朱簡烜和工匠們也同時想到,以後跟歐洲人做生意的時候不能再收白銀了。
應該將白銀排除在天然貨幣金屬之外了。
電解鋁的產業規模會越來越大,而電解鋁工業的副產物之一就是白銀。
鋁土礦的伴生礦通常包括銀礦,電解鋁產生的殘渣中就有白銀,電解同時也是白銀提純的典型方法。
所以電解工藝應用開來之後,白銀的產量也會迅速上升,白銀的價格自然就會一路下跌了。
明朝末年的時候,金銀價比差不多是一比十,到了清末就是一比十五乃至一比二十了。
等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時候,金銀價值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了一比八十的程度。
既然大明已經掌握了電解工藝,以後對外貿易就不能再收白銀了,最起碼不能繼續按照現在的價格收了。
未來應該儘可能的只收黃金。
只不過,歐洲各國能有多少黃金,能拿來交換更加昂貴的鋁製品呢?
而且大明現在掌握了澳洲金礦丶杉樹谷(加利福尼亞)金礦丶南非金礦,黃金產量也是在持續上漲的。
大明現在開始全面使用金本位紙幣,吳王金票改造而成的「大明金票」了。
黃金也只是黃金儲備,而且目前非常充足。
當黃金丶白銀這種貨幣金屬,數量多到一定程度之後,更多的數量增加就失去實際意義了。
從歐洲人手中多換到的那點黃金,對大明而言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歐洲人手中也沒有大明缺少的東西。
最多是一點咖啡丶菸草之類的東西,這些大明自己的熱帶島嶼也能種植。
在手工業時代,在工業化早期,透過對外貿易獲得金屬貨幣,可以作為資本原始積累,刺激手工業的持續發展。
等到工業化完成,持續對外傾銷廉價的工業品,也是資本增值的天然訴求。
但是現在的大明不是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也不是壟斷資本主義市場,而是和國有制一牆之隔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與生俱來的無限增值訴求並不強烈,至少是大致可控的。
在這種情況下,將自己的工農業產品,拿到外國去交換金錢,似乎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大明本土已經不允許黃金丶白銀直接交易了。
就算是有民間的廠商,透過對外貿易獲得了黃金白銀,也必須先去銀行換成金票,才能在大明本土市場上購買商品。
對於這些民間廠商而言,他們出口的產品是賣給歐洲人換成了金銀,再回來找朝廷換成金票。
還是直接把產品交給大明朝廷,從朝廷手中得到大明金票。
兩種結果並沒有什麼區別。
無論這些商品是正常的送到了歐洲人手中,還是交給朝廷直接倒進大海,對於這些廠商而言也沒有區別。
甚至於,出海就直接倒掉,還能節省一筆運輸費用,這筆費用足夠用來印刷紙幣了。
唯一的區別,就是海外的那些歐洲國家,能否得到這些產品。
大明不能從與海外國家的貿易中獲得必不可少的東西,海外國家能從與大明的貿易中獲得大量有用的產品。
這種情況下大明繼續維持對外貿易,本身就是對這些海外國家的施捨。
朱簡烜的思維來到這裡的時候,陡然意識到這可能就是天朝上國心態形成的原因。
朱簡烜聽著周圍的工匠興奮的唸叨了好一陣,最後才開口定了基調:
「出口的事情先不用考慮了,專心把工藝研究透徹,鋁材未來我有大用——」
工匠們不知道朱簡烜怎麼想的,但是知道朱簡烜的重視和傾向,就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幹活了。
眾人一起答應著,繼續為朱簡烜介紹這三年的其他成果。
朱簡烜在科學院和工程院轉了一整天。
第二天回到紫禁城的武英殿,繼續處理朝廷的日常事務。
當天下午,段玉裁丶劉權之等內閣大學士,與禮部的主要官員一起來拜見朱簡烜。
諮詢朱簡烜關於登基典禮的想法,主要是有沒有特別的安排和要求。
首先是想要確定年號,是朱簡烜自己聖心獨斷擬定,還是讓內閣和禮部擬定幾個初稿給朱簡烜選擇。
皇帝登基改元,已經是持續了將近兩千年的傳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