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修建一條七八十米高,數百公里長的大壩,將水流提前匯入興凱湖平原。
「否則,興凱湖平原只能依賴烏蘇里江的上游幹流蓄水。
「這部分烏蘇里江幹流的徑流量,肯定遠遠低於黑龍江干流和其他主要支流的水,有可能會差出一個數量級來。
「而興凱湖平原面積大概是三江澤的三分之一。
「所以,用整個黑龍江給整個三江澤和興凱湖平原同時蓄水,速度會比用烏蘇里江上游單獨給興凱湖蓄水快很多。
「按照注入的水量與淹沒面積的比例計算,只淹沒興凱湖平原肯定比和三江澤一起淹沒更浪費。
「興凱湖平原也肯定會被淹沒,因為這個平原北部出口比南部低。
「封閉北部匯入三江澤的出口後,烏蘇里江的水得把整個平原全部填滿,才能有機會從南部出口排出去。
「除非修建一條最大深度超過四十米,長度幾百公里的大運河……」
朱簡烜算是確認了,這個工程根本就沒有辦法折中。
要淹沒就是全部淹沒,全部淹沒效率最高,工程難度最小,成本最低。
甚至是隻有全部淹沒方案具有可行性。
炸山崩石堵上河谷的出口,等著水自己蓄起來就行了。
其他的折中思路,只要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在成本上都是完全划不來的。
無論是幾百米長,幾十米高的大壩,還是同樣尺度的運河,造價都會是恐怖的天文數字。
只能考慮一下,這個超級大水庫修建起來,有沒有其他的巨大用途。
否則單純發電的話,沒有必要去搞這個。
如果單純為了封鎖和控制內陸,可以簡單粗暴的去炸山堵河,形成最大深度十幾二十米的湖泊,不需要堆到幾十米深。
這樣的實際工程成本是最低的,同時沒有發電站收益和用電方的掣肘的話,水壩也可以隨時再扒開。
所以一個巨量的水庫,可以全年平穩放水的水庫,能發揮什麼巨大作用?
「北水南調?」
於是朱簡烜又問汪萊:
「你之前還說過,如果黑龍江上的水壩過高,就有可能會讓松花江倒流,讓江水從遼河注入渤海?」
汪萊馬上說:
「是的老師,若大壩的水位高度,超過鬆花江上游的海拔,河水就會倒流回到東北平原腹部。
「東北平原也是四周高,中間低,也算是個更加巨大的山中谷地。
「這個巨大山谷的出口只有兩個,一個是透過鬆花江進入三江澤,另一個就是南下去遼河了。
「我們堵住三江澤的下游出口,三江澤水滿之後,自然就會向遼河方向流淌了。
「只要在平原谷地的最低處,稍微疏浚一條引水的渠道,就能讓水流透過自然下切,慢慢形成足夠寬大的自然河道了。」
朱簡烜馬上追問:
「那這些南流的河水,有沒有相對簡單的方法,在成本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送到京師和華北。
「關鍵是成本可控,同時輸水量足夠大,比如說將整個黑龍江的水都送過來,有沒有邏輯上的可能性?」
汪萊和周圍的大臣都嚇了一跳:
「老師的意思是……全部的整個黑龍江水?引到京師來?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朱簡烜現在沒辦法解釋:
「為什麼你先不要管,你先分析一下這件事情,在邏輯上有沒有可能性。」
大明現在的工匠和官員們還沒有概念,但是朱簡烜對華北和北京的缺水問題印象深刻。
朱簡烜提前分散京師的職能,其實只是避免在一個地方集中用水,但卻無法降低總體上的用水量。
整個華北地區的用水壓力不會降低,只是會因為分佈的更加均勻,不會馬上顯露危害。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還是要得到足夠多的淡水資源供應。
前世的南水北調工程起始點,丹江口水庫的入庫流量只有388億立方米,根本供應不上華北的工業和農業消耗。
那時候的「南水」其實主要被用作城市的飲用水源。
而黑龍江的徑流量高達3500億立方米,與整個珠江流域基本相當。
如果真的能全部引入華北,能根治華北缺水問題。
華北如果不缺水的話,農業條件肯定比東北更好,特別是比三江澤更好。
汪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