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思考一邊說:
「老師,學生大致……評估了一下。
「從松花江上游到京師之間,應該能找到相對平坦的路線,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繞過。
「總距離應該在一千公里左右。
「想要將整個黑龍江水全送過來,關鍵是完全走平原河道的話,估計至少需要寬度五百米,深度至少二十米的運河才穩妥。
「單純算河道需要挖的土方量就是一百億立方米,這完全超出了目前大明的工程能力。
「從地面上直接向下開挖運河是不可能了。
「如果在渤海之中,靠近岸邊的幾十米外,修建堤壩作為入海通道,用入海的江水沖走堤壩中的海水。
「這樣能將淡水直接送到天津沿海,但是卻沒辦法送進京師和華北內陸。
「想要送入內陸,只能考慮在地面向上修建河堤。
「可以嘗試在相距一公里的兩條線上,平行修建兩條十米高度的河堤。
「就像是黃河大堤那樣。
「其實,如果不在乎淹沒範圍,別說一公里的河道寬度了,十公里都沒有問題。
「河道寬度越大,需要的河堤高度越低,工程量就越小。
「如果沿途有山脈,可以從河道離開山谷的地方開始,順著其中一側的山腳修建一道大堤。
「讓河水從山坡和河堤中間的夾縫之中,順著山腳向南流淌。
「這樣能讓兩條大堤變成一條。
「恰好,這條運河從到京師附近,超過一半的範圍都在燕山的山腳下,華北平原西部又有太行山……
「東北地區內部,也是周圍高中間低的,可以視為在坡度特別小的山脈腳下。
「理論上大部分線路都可以只修一條河堤……」
汪萊是一邊說,一遍自己思考,說到這裡的時候,似乎變得糾結起來了:
「老師,如果真的這樣建設運河,發電效率肯定會受限。
「要讓河流自然流淌,流過一千公里的距離,必須要河道自然均勻的降低。
「從源頭到京師,從海拔一百大幾十米逐步降低到五六十米。
「最多是在錦州附近,在山海之間建設發電站,估計能保留八十米左右的落差,最終裝機容量肯定遠小於鯨海府方案。
「不過可以把沿途所有山坡上的河流,全部匯聚到這個水渠之中,這樣就能增加更多的水量。
「只要河堤高度修到十五米,就能有十米以上的運河水深。
「那樣天下最大的船,都能可以從京師開到東北丶開到三江澤,再從奴兒干都司入海……
「如果有需要的話,甚至可以順著燕山丶太行山一路修大堤到河南甚至山東,可以注入黃河和淮河甚至長江。
「關鍵是可以注入大運河的最高點!那樣大運河就有了近乎無限而且可控的供水了。
「再也不需要南方的洪澤湖丶高郵湖為運河供水了!
「甚至大運河也可以實現全程自流,可以直接廢棄掉以往所有的船閘了!」
單純的要把水引入華北,這個時代的普通人沒有太大的興趣。
但是如果能把水引入大運河,那就是大事了。
所以汪萊說到最後的時候,情緒再次明顯的亢奮起來了。
朱簡烜聽著汪萊興致勃勃的設想,也陷入了短暫的回憶和思考之中。
前世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是自流的。
其中很長一段就是順著太行山山腳,對照著等高線修建了一條緩慢降低高度的水渠,全程一千五百公里左右。
只不過這個水渠是向下挖出來的,水渠的寬度只有五十米。
紅色年代的紅旗渠,也是順著山腳甚至是就在山坡上,沿著等高線修建了一條自流水渠。
這兩者的規模都遠不如汪萊的設想。
汪萊的規劃是寬度達到公里級超級運河,甚至可以算是一條狹長的水庫。
這東西真的能造出來?真的有任何的可行性嗎?
朱簡烜就下意識的問了幾句:
「在工程上可行嗎?成本上是否可控?
「順著山腳修運河,就是一條對山腳下的地區而言,完完全全的天上懸河?
「關鍵是,萬一發生山體滑坡怎麼辦,會不會直接堵死整個運河,造成整個運河流經地區的大洪水?
「還有,河水怎麼過遼西走廊?這裡地勢狹窄而且有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