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萊再次仔細思考這個計劃的細節:
「學生以為,工程和成本上的問題,可以根據沿途海拔和坡度是否合適,大致分成這樣三種情況。
「如果高度和坡度比較合適,比如與山腳距離每拉開一公里,海拔高度就會降低十米。
「那我們只要修建一條十五米高的大堤,就能在山腳下形成一條寬度一公里,最大水深十二三米的超級運河了。
「這種情況下的實際工程量和成本都會小於黃河大堤。
「因為運河大堤可以從高處的山坡上取土,甚至直接在山坡上爆破,將土石堆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形成簡易的河堤。
「而黃河大堤是在外圍遠處的平地上取土,堆砌到地勢更高的大堤上方。
「如果是坡度過小的地方,比如十幾公里範圍才有十米海拔落差,還要讓河水達到預定深度,只修單線河堤的話,淹沒的範圍就會很大。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修建一段複線河堤,讓河水在兩道河堤中流淌。
「這時候的成本肯定會增加,但仍然可控。
「如果是坡度過大的地方,那就像是在山腰上掏運河,這時候時候的工程難度是最大的。
「如果實在無法達到標準,就需要大規模的繞路。
「在更遠和更低處,尋找更加平緩的地方,修築足夠高的大堤。
「這樣運河會淹沒實際線路與理論最佳線路之間的範圍,形成一個額外的小水庫。
「具體的工程難度和成本,要看實際淹沒範圍和深度來估算。
「這時候的成本和工程量有可能會失控。
「比如說需要修建幾十米高,幾百公里長的大壩的話,工程上就不可控了。
「沿途有沒有無法繞開的類似區域,決定了這個工程有沒有可行性。
「工程規劃的方向,就是讓運河線路儘可能平緩,要儘可能避開任何過大的陡坡。
「如果確認方案可行的話,剩下的問題就是沿途淹沒範圍的移民了。
「河渠過遼西走廊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這一路都有幾公里寬的海岸平原和緩坡。
「需要海拔高就靠近山脈一點,需要海拔低就靠近海岸線一點。
「為了防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可以在大堤經過山中河谷的地方都修建複線大堤,在河渠內部山谷內形成小型洩洪水庫。
「同時利用平原上原有的河流,修建大量灌溉和排水用的水渠。
「特別是在遼西走廊地區,河渠距離大海最近,可以修建大規模入海通道,能夠直接排乾上游來水的主河道。
「在三江澤水出庫位置,也要修建大堤和水閘,下方發生山體滑坡阻塞河道時,就立刻關閉上游水閘。
「由於水庫本身面積巨大,只要留下數米高的庫容,就能容納一整年的水量,不用擔心控制不了上游匯水。
「這種水渠確實是地上懸河,本質上是巨大的地上高架引水渠,當然會有潰堤的風險。
「但地上引水渠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水都是會自然向低處流淌。
「只要在河堤中預留出水管道,設定合理的水閘和閥門,開啟閥門就有河水自然流淌,直接灌溉下方的農田。
「灌溉之後的多餘河水,又會匯聚到華北地區的大量東西向河流之中,最終匯入渤海之中。
「黑龍江的水如果全部引到華北,華北的大部分農田都可以改水田。
「最後,無論是遼西走廊本身,還是遼西走廊通往松花江幹流的線路。
「又或者是京師到遼西走廊的線路,以及京師順著太行山前往華北西部,前往河南地區的線路。
「都是非常適合也需要建設主幹鐵路和公路的線路。
「水渠大堤根據等高線修建,整體的坡度會非常均勻,非常適合作為鐵路和公路的路基。
「這樣就能用鐵路和公路的修建預算,再次彌平一部分大堤的成本。
「而且黑龍江水含沙量遠低於黃河,正常流淌不會留下太多的沉積,不會像黃河那樣不斷抬高河床。
「只需要定期修整被側切侵蝕的河堤,運河甚至會因為河流自然下切而不斷變深,河堤最終可能會變成可有可無。
「總體上看,引水丶航運丶灌溉丶發電都能兼顧,學生以為是功在當代丶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
朱簡烜聽完之後再次沉默了。
這條超級運河最大的成本是淹沒土地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