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明在海外有大量土地,可以大規模的向海外新土地安置移民。
朝廷手中還集中了大量的本土土地,能夠安置實在是不願意出海的移民。
這時候的東北地區人口本來就少,運河還會安排在東北平原最西側,那些地方其實是遊牧區,基本沒有固定的居民點。
所以這個工程淹沒土地的移民成本,對現在的大明而言也不算什麼。
刨除移民成本之後,從遼東到京師的大堤長度一千公里左右,最終的成本可能與修建黃河大堤差不多。
黃河大堤的總長度應該是一千五百公里。
所以相當於重修黃河大堤,然後就能徹底根治華北的缺水問題?
還能用高速公路和鐵路路基的建設成本,再次分擔掉很大一部分工程基礎建設成本?
這感覺怎麼那麼的不真實呢?
因為前世的掣肘太多,沿線移民太多,關鍵是沒有地方移民,總體上還是涉外工程,根本就沒有實施的可能性?
又或者是,就算是黃河大堤的成本,實際上也是非常高昂的。
黃河是不治不行,不修河堤就會成災,無論多高的代價都要修,但是運河本身是不修也沒事的。
與此同時,如果這條運河修成了,那三江澤的水庫就更加不可能拆掉了。
就算是在東北周邊造成了自然災害也拆不掉。
朱簡烜考慮了許久,也沒有貿然給出任何肯定的答覆,只是安排水部辦完手續後,和北方工業公司組織人員去實地勘探。
弄清楚當地的具體情況,再做個詳細的可行性報告:
汪萊也想要直接參與這次勘探,朱簡烜卻直接攔住了這個明顯有些上頭的孩子:
「這件事情交給別人去做,最終得出的資料會更加客觀一些。
「你專心去研究黃河和淮河的問題。
「三江澤水庫修不修都行,但是黃河和淮河是必須治理的。
「你能弄好是可以青史留名的。
「三江澤這個奇觀也是你提出來的,肯定也會留下你的名字的,你就不用專門惦記著這件事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