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團的衛兵護衛下,遼東小組在東北的沼澤地裡面來回折騰了幾個月,在秋天到來之前終於得到了想要的主要資料。
松花江上游河谷沼澤非常平坦,最低點的海拔高度在125米左右,松花江和遼河分水嶺的海拔140米左右。
也就是說,三江澤大湖的水面海拔超過125米,松花江上游河谷沼澤也會開始變成湖泊。
這個湖泊的蓄水高度要超過15米以上,才能讓河水自然而然的向南流淌。
不過這個分水嶺不是岩石山脈,而是泥土組成的地勢較高的區域,周圍的地勢變化都非常的舒緩。
勘探隊伍簡單測算之後判斷,只要挖掘一條長度150公里左右,區域性最大深度20米,總體平均深度10米左右的運河,就能避免松花江河谷沼澤蓄水成湖。
也能讓三江澤大湖水面在125米的時候就開始向南流淌,不需要蓄水到140米。
三江澤工程勘探隊的主隊,也就是三江澤小組,由海軍護送,乘坐海船前往奴兒干都司故地。
首先在黑龍江入海口留下人員和裝置,開始檢測黑龍江的河口流量。
大部分人員乘船順著黑龍江干流逆流而上。
測量黑龍江主幹流丶兩岸山脈丶三江澤平原丶興凱湖平原丶松花江進入三江澤後的幹流,這些地區的詳細海拔資料。
這個勘探隊的負責人,也是朱簡烜的兩個弟子,也帶著六十二個學徒打下手,由一個團的護衛陪同保護和配合。
大明工程院還把最近實驗成功的熱氣球給他們帶上了,方便他們尋找三江澤周圍山脈和峽谷的最低點。
他們的勘探結果,直接決定了三江澤大湖工程,到底有沒有基本的可行性。
趙凱一行人來的路上,就不斷地感慨汪萊這設想太大膽了,直接搞出一個十幾萬平方公里的人工湖。
這一行人同樣在三江澤周圍轉悠了小半年,最終得出的資料與當初的預估相差不大。
三江澤最西南端海拔最高,達到了八十到九十米之間。
東北端海拔最低,有一部分河谷地區的高度只有不不到三十米。
整個谷地平原的總體平均資料在六十米左右。
三江澤周圍的山脈確實足夠高大,絕大部分都在三百米以上。
除了肯定要修建大壩的南北兩個出口之外,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地勢比較低矮的山谷。
最低的是黑龍江下游一條小支流所在的山谷,出口的海拔高度只有100米。
不過這條山谷入口非常狹窄,河道兩側也都是高山,能夠使用比較簡單的土石壩封閉。
所以單純看地理環境,汪萊的三江澤大湖設想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如果蓄水海拔不超過130米,只需要修建三道簡單的土石壩,將這三個出口河谷全部封死。
再將另一個海拔130米左右的山谷封死,就能蓄水到155米。
如果不準備在這些地方修建水電站,也不需要用大量的鋼筋和混凝土澆築,這種水壩的建設成本都不算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