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因為夢想,所以苦難(4 / 6)

法顯則描述了其地的風土人情:“土地崎嶇貧瘠,百姓的服飾與漢地大致相同,但以其獨特的毯褐為異。國王崇尚佛法,國內有僧侶四千餘人,皆修習小乘佛法。”而玄奘三藏,在他的遊記末尾,僅用了簡短的文字提及:“從此地向東北行走千餘里,便抵達了納縛波故國,也就是曾經的樓蘭之地。”

“哦,我曾經在歷史書籍中略讀過這段內容,但並沒有深入鑽研。然而,你剛才提到的關於大樓的架構與經濟區的話題,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我在一次課堂上對此有過接觸。真正的文明,無論是大陸文明還是河流兩側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淵源。而經濟的蓬勃發展往往以海洋為紐帶,但其中也不乏強權與掠奪的影子。橋樑的設立雖多,但它們並不完全代表著人類共同體的理想,而是更多呈現出一種複雜的競爭格局。那麼,在這其中,我們是否能捕捉到某些潛在的商機呢?”劉總插話道。

接下來,我將繼續為你們詳述這段歷史,希望透過我的講述,你們能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孫紅軍接著說:“西漢初期的樓蘭國,它時常成為匈奴的眼線,又時常歸附於漢朝,巧妙地在這兩大勢力間維持其政治生存。當漢武帝初步打通西域時,使者們的往返都需經過樓蘭。樓蘭多次為匈奴提供情報,甚至攻擊西漢的使者。為了懲治樓蘭,漢武帝出兵討伐,作為降服的標誌,樓蘭王子被送往漢朝作為人質。與此同時,樓蘭也向匈奴送去一位王子,以此表明在匈奴與漢朝之間,它將保持中立。”

在此之後,當漢遠征軍對匈奴的某個屬國發起攻擊時,樓蘭王卻選擇與匈奴勾結,秘密在國內佈置匈奴的伏兵,這一行為嚴重觸怒了漢朝廷。漢武帝決定再度揮軍討伐樓蘭,大軍直搗首府扦泥城,面對漢軍的強勢,樓蘭王驚慌失措,即刻開啟城門,向漢武帝表示悔過。漢武帝則命令樓蘭王嚴密監視匈奴的動向,確保邊境安寧。

然而,公元前92年,樓蘭王不幸去世。漢朝遂召回在漢作為人質的王子回國繼位,但王子深感悲痛,不願輕易離開漢朝,最終由其弟弟繼承了王位。然而,新王在位時間不長也去世了。匈奴趁機扶持了曾在匈奴國內作為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王位。在這之後的兩三年間,漢與匈奴之間並未發生大規模衝突,表面看來一切平靜。

樓蘭國境緊鄰玉門關,漢朝的使者常常穿越這個關口前往西域各國,而必經之路便是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這片沙漠常受風沙侵襲,流沙被風捲起,形成如龍般的形態,讓行旅之人迷失方向。漢朝要求樓蘭國提供嚮導和飲用水以確保使者安全,但匈奴所立的新王卻拒絕服從這一命令,這導致了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最終,漢昭帝派遣傅介子殺害了這位新國王,並在漢朝做人質的王子被召回樓蘭,繼承王位,並將國名更改為鄯善。

漢朝為了確保西域的穩定,派遣部隊駐守樓蘭境內,將原樓蘭王城作為重要的屯墾戍守之地,從而在對抗匈奴和西域各國時取得了主動權。

孫總,關於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你認為是他們南遷了,追隨黃河的流向,最終拋棄了這片曾經繁榮的土地?還是他們選擇了向北,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最終到達了歐洲?但歐洲的文化與亞洲迥異,柳總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人的特徵與環境緊密相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的體貌特徵確實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逐漸變化,小馬補充道。

關於樓蘭古國的消失,我們確實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來證明是他們主動放棄還是環境迫使他們離開。或許,是土地的貧瘠與人們的安逸選擇共同導致了樓蘭的消失。但南方的繁榮與安逸,又是誰創造的呢?柳總繼續追問。

我覺得是商業,因為北方的商業很發達,貨物短缺,北方就去南方找貨物,這樣慢慢地發展就形成了南方的安逸,小馬說道。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但這些都是我們的猜測,有沒有重大的歷史考古發現和文獻柳總補充說道。

在自治州若羌縣的北部,遙遠的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的南岸約7公里之處,一片浩渺的遺址靜靜地躺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之中。1988年,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精心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伍,在部隊的鼎力協助下,經過長達32天的艱苦探索,終於在樓蘭古城的西南角尋得了“海頭”兩座古城。他們不僅成功測繪了國內第一張這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更是收穫了一批珍貴的文物標本,極大地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

隨著時間的推移,米蘭遺址的宏偉逐漸展現在世人眼前。這是一個佔地面積廣闊的遺址區域,其中主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