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配合毛老師,我們兩個嗯主要研究金融這塊領域的文化,我不用寫論文,我負責資料資料和學習,供大家學習就行,其實今天的講座已經聽得很清晰了,只是我們需要下來查一查這一些資料,吳雪說道。
陳總,您提及的兩河文明在當時的確勝極一時,然而其消亡的原因至今仍為迷霧重重。難道農耕文明就真的如此脆弱,無法抵禦外界的摧殘嗎?還是說,農耕文明本身就有其侷限性,使之無法抵禦更為嚴酷的考驗?在我求學的過程中,我曾選修英文,並讀過一本名為《文明的衝突》的著作。當時,我曾向我的導師詢問,為何那些曾輝煌一時的文明會走向衰落。我的導師,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文明研究專家,也未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告訴我,這仍是一個待解的謎團。
在文明的分類上,大陸架文明與河流息息相關。有一種觀點認為,文明可以大致分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這些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必然面臨高山、溝壑及平原的挑戰。河流的沖刷塑造了平原,為大規模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在古代,土地的肥沃程度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繁榮程度。正如教授所描述的兩河流域文明,那裡曾經並非沙漠,而是一片肥沃之地。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片土地變為沙漠,農耕文化也隨之消失,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然而,從我們國家來看,黃河與長江這兩條偉大的河流孕育了兩個璀璨的文明。這兩條河流決定了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以強大的韌性成長至今。我們以農業文明為基礎,逐步開拓出半農半商的文明模式。儘管在某些方面我們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但我們擁有堅實的文明基礎,並在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和超越。這正是我們文明的浸潤性和包容性的體現。伯洋先生曾將我們的文明形容為醬缸文化,但我認為,這種文化並無不妥之處。中國人講究的是酒的純淨與香醇,這種文化也體現在我們對其他文明的包容與感化之中,我的老家隱匿在烏蒙山的幽深之處,那裡的人們有著一項共同的習俗——醃製酸菜。醃酸菜的過程離不開那口歷經風霜的醬缸,其中蘊含著代代傳承的、濃郁而陳年的酸湯。不論你何時將新鮮的蔬菜放入這缸中,只需一夜的醞釀,次日便能品嚐到那份酸爽可口的酸菜。這正是我們家鄉健康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分地域,不論你來自何方,只要你的食材融入這缸中,便會被這獨特的酸味所同化,成為我們共同的美食記憶。或許這就是傳承幾千年的華夏文明。
對於以商業文明為旗幟的海洋文明而言,他們在從農耕文明的國家手中獲得火藥與羅盤這兩大法寶之後,便踏上了向外擴張的征程。他們憑藉堅固的戰艦與強大的火炮,以殺戮和掠奪為手段,冒險精神貫穿其中。由於他們所處的地域缺乏肥沃的土地與溫和的氣候,他們選擇了向海洋拓展作為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方向。因此,海洋文明凸顯出鮮明的外向性與侵略性,他們的目標常常鎖定在掠奪農耕文明國家的財富與資源上。陳實先生的深刻剖析,為我們清晰地揭示了這些文明之間的差異與衝突。
“從自然條件的視角來看,農耕文明是人類最原始的文明形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的生存法則,順應萬物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共同抵禦野獸的侵擾。他們以村落為單位,互助互利,互惠共生,將少量的剩餘農副產品用以交換生活必需品,生活質量雖不高,卻質樸而充實。然而,自然災害頻繁,常常給他們的生命和生活帶來不可預知的威脅和不穩定因素。然而,正是這些剩餘的農耕副產品,透過物物交換的形式,逐漸催生了商業市場的萌芽,形成了初級的商業模式。商業文明的進步,在於從物物交換逐步演進為貨幣交易,這一變革極大地拓寬了交易的範圍和深度。隨之而來的是對金屬資源的開採與加工,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與商品之間的關係,緊密關聯著市場的波動與價值的體現。商業文明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整體發展,最終引導人類走向了工業文明的新高度和科學研究的新境界。商業文明作為農耕文明與工業科技文明之間的橋樑,既促進了農耕文明的發展,又推動了工業文明的流通與進步,從而帶動農耕文明進一步完善自身。因此,我們可以說,農耕文明是基石,商業文明是橋樑,而橋樑的另一端,正是通向工業科技文明的未來之路。我時常思考,作為橋樑的商業文明,是否會在某一次的挫折中崩潰瓦解?我的研究方向,正是以社會學理論為基石,深入探究這些文明間的互動與演變。”藍月亮如是補充道。
在深入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城邦的崛起實質上是文明覺醒的象徵。文明的繁榮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