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就像現在的京都城,拍手稱快者不在少數。
因此就算康熙帝被貶為庶民,除了滿人,怕也沒人出來打抱不平。
當然,歐陽朔也沒做的太絕,敕封康熙帝第四子胤,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為二等伯爵,算是周全了清王室的臉面。
如此,也能對投降的清軍有個交待。
此番攻打大清,合計俘虜清軍三十二萬,如何處置這批戰俘,歐陽朔還沒急著下結論,只是讓北疆軍負責收押在京都城郊。
軍隊整編,牽一髮而動全身。
歐陽朔準備等到大晉歸附之後,結合大晉軍,再加上此前俘虜的漢軍,來一次系統性的軍隊整編,而非東一錘子,西一榔頭。
更何況這一場中原大戰,還遠沒到結束之時。
就在歐陽朔坐鎮京都城時,韓信已經率領豹韜軍啟程返回中原行省。短時間內,無論是秦唐,還是大周,都不敢打大晉的主意。
豹韜軍,自然無需常駐大晉。
中原行省剛拿下不久,才真正需要大軍坐鎮。
等到將防務交接給豹韜軍之後,駐紮在洛陽的城衛軍第五軍團,就將回歸山海城。
同樣,將戰俘交給北疆軍收押之後,禁衛軍也將返回山海城。
攻打大清的部隊,除李靖率領飛熊軍暫時坐鎮京都城之外,城衛軍的三個軍團、鷹揚軍的三個軍團以及瀛洲兵團第一軍團,都將陸續返回各自駐地。
看情況,大夏並不準備一舉攻滅大周。
實非不想,而是不能。
在大清覆滅之後,剩下的五國聯盟必定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五**隊加在一起,超過三百萬之數,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說想開戰就能開戰的,一個不好,就可能引火燒身。
歐陽朔的策略,是逐一蠶食。
當然,為了加快蠶食進度,歐陽朔也是不惜打出一張接一張的底牌。
這次爆發大戰的地點,正是來自東南地區。
八月二十二日,就在歐陽朔前往京都城的第二天,東南戰區副統帥孫臏,指揮虎賁軍跟湘江軍,合計六十萬大軍,悍然殺進大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