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戰略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拿下阿拉伯帝國之後,除羅曼諾夫王朝的西伯利亞地區外,整個亞洲都是大夏的。
那可不是一般的厲害,想想都讓人激動。
除此之外,拿下阿拉伯帝國,非洲都護區就能跟帝國亞洲版圖連成一片。
亞非大陸將連成一體。
未來開闢一條路上絲綢之路,是很容易之事。
除此之外,亞非一體,對帝國加強對非洲的管轄,加強對地中海的影響力,以及加強對歐洲大陸的滲透力度,都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說,拿下阿拉伯帝國,是勢在必行。
…………
四月二十五日,京師。
朝廷對波斯帝國的處置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出爐。
先是波斯國王本人,被請到京師任職。為此,朝廷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機構宗教與民族事務委員會,跟武運司等機構一樣,直接歸皇帝陛下領導。
顧名思義,該委員會主要負責處理帝國的宗教與民族事務。
大夏是一個多民族帝國,內裡錯綜複雜,還有各種宗教,都是需要謹慎處理,小心運作的禁區。
一個不好,就可能出大事。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該委員會在朝廷的分量了。
前波斯國王,就是該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官。
於此同時,朝廷敕令,設立西亞上都護府,管轄原波斯帝國的所有領土,原北疆大都護攻城獅,升任西亞上都護。
按照歐陽朔的規劃,西亞都護區除了波斯帝國,未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也將一併納入都護區管轄範圍。
等於是說,西亞都護區涵蓋了西亞跟中亞兩大板塊。
中亞,有亞洲之中的意思,問題是,大夏的中樞之地在華夏,因此,歐陽朔並不會單獨設立一箇中亞都護區。
弱化中亞的存在,理所當然。
兼併中亞跟西亞之後,西亞都護區的地位就非常之重要,是連線亞歐非大陸的樞紐地帶,戰略價值在諸都護區之中,至少也能排進前三名。
攻城獅升任此職,一下就能白樺、木蘭月等海外巨擘比肩。
朝廷敕令,撤銷西疆都護府,原西疆大都護雄霸,平調北疆大都護,算是接了攻城獅的班,替帝國鎮守北疆。
隨著波斯帝國投降,西疆都護區已經不再是帝國邊疆,再加上兩年來帝國對西疆三行省的治理,西疆局勢已經趨於穩定。
兼且隨著鐵路網跟公路網日趨完善,帝國境內的交通越發便利,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度明顯加強,也能管理的過來。
鑑於此,歐陽朔認為,在此時藉機撤銷西疆都護府,將西疆行省、西海行省以及西康行省劃入朝廷直轄,是比較合適的。
擴大直轄區域,也是對邊疆都護區的一種制衡。
歐陽朔不願設立太多的都護區,就是要防止未來培養出一股邊疆勢力,來跟朝廷抗衡,尤其是在歐陽朔無法主持朝政的情況下。
加強帝國皇帝集權,樹立朝廷權威,迫在眉睫。
未來在合適的時候,北疆都護府也是要一併撤銷的。
西疆都護府的大部分官吏,將轉移至剛設立的西亞上都護府,比如長史富弼,仍舊擔任西亞都護府的長史,有利於平穩過渡。
有了這一班底,西亞上都護府也能很快運作起來,為帝國穩定在波斯的統治,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
當然,為了安撫波斯舊有勢力,都護府還將安排一些波斯本土官吏就職。
按照規劃,西亞都護區準備設立四個行省,最重量級的有兩個,一個是波斯行省,一個是中亞行省,均是原波斯帝國中樞之地。
原河東總督蘇威,轉任波斯總督;原川北總督宋文,調任中亞總督。剩下的兩位總督,均從波斯帝國舊臣中選拔。
這跟南亞都護區的安排是一樣的,歐陽朔只安排信得過的大臣,鎮守核心行省,邊陲行省則交給本土官吏。
可以預見,對波斯舊臣的處理,將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內閣次輔寇準將前往西亞坐鎮,呆上一個月時間,協助西亞都護府理順其中的人事關係。
未來,朝廷還將制定一個官吏跨都護區的交流機制。
交流的目的,一是防止官吏因長期在一地任職,結成利益聯盟;二則是要藉著官吏異地交流的機會,促進帝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唯有活水,才能奔湧向前。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鐵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