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大秦舊臣李斯跟尉繚,大唐舊臣房玄齡跟高士廉,都是一等一的大才,都能勝任,可惜他們跟關西行省牽扯太深,不管是為了避嫌,還是別的什麼,都絕不可能出任關西總督一職的。
算來算去,還是從現任總督中調任一位最為合適。
藉此機會,歐陽朔盤點了一下幾位任期較長的本土總督,包括遼金總督霍光、雲南總督裴矩、嶺南總督魏冉、江川總督、荊楚總督范仲淹以及東海總督西門大官人,合計六人。
剩下的,都是在這一兩年時間任命的。
由此可見,大夏擴張速度是何等之快,人員更替頻繁,不斷有新人加入。
六位總督中,是未來西疆都護人選,不宜呼叫;范仲淹跟西門大官人都是剛調整不久,也不太適合。
甚至包括裴矩,都是在蓋亞七年,剛由索馬利亞總督調任雲南總督。
如此,似乎只剩下霍光跟魏冉兩人可選。
蒙古帝國還未平定,朝廷還需要霍光這位文武大臣坐鎮遼金行省,也是不宜調動的。最後,似乎就只剩下魏冉可選。
偏偏,歐陽朔最不屬意的人選就是魏冉。
魏冉有貪腐跟弄權前科,雖然在歐陽朔的警告下,已經有所收斂,可終究不可能徹底扭轉過來,讓歐陽朔無法重用之。
這一下,陷入死衚衕。
張廷玉說道:“陛下,要不,就任命魏冉為關西總督?”關鍵人事問題懸而不決,是為大忌。在張廷玉看來,有時妥協一下,也不無不可。
歐陽朔沉默良久,眉頭緊鎖,良久,方才開口說道:“有些事,是不能妥協的。這樣,還是將裴矩調任關西總督吧。”
對裴矩,歐陽朔還是十分信任的。
寇準跟張廷玉兩位大臣互相對視一眼,若有所思,魏冉的劣跡,讓他失去再上一個臺階的機會,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陛下用人之執著,原則性之強,可見一斑。怕是從此以後,魏冉都無法獲得進一步的重用,一生都要止步於此。
姜尚眼中卻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他想的,跟寇準跟張廷玉兩人又有些不同,陛下摁住魏冉的升遷,是否也有魏冉女婿白起光芒太盛的原因呢?
姜尚不敢細想,唯有保持沉默。
“帝王心術,本就深不可測。”姜尚有時,都摸不透陛下心思了。
裴矩調任關西總督,空缺的雲南總督一職,經寇準提議,由大唐舊臣高士廉出任。如此一來,大唐一下就出了兩位總督,確實是人才濟濟。
高士廉早年曾是隋朝治禮郎,因受斛斯政牽連,大業九年,被貶為朱鳶縣主簿,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為司法書佐。
武德五年,高士廉歸順唐朝,以為雍州治中,後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升任侍中,封義興郡公。
貞觀五年,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奉命編撰《氏族志》,加封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年,改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遷尚書右僕射。
十九年,拜為太傅,輔佐皇太子李治監國。二十一年,卒於任,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昭陵,配饗太宗廟庭。
由此可見,高士廉出任雲南總督一職,是完全能勝任的。
商議完關西總督人選,跟著就是對李斯、尉繚以及房玄齡三位文臣的安排,這又是一件讓人十分頭疼的差事。
尉繚且不說,宣告不太顯著,李斯跟房玄齡可了不得,就算放到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中,也是一等一的大才,均位列華夏十大名相之列。
問題是,大夏似乎沒有他們的位置。
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帝國戰略
朝廷編制有定數,以李斯跟房玄齡的才幹,至少也是署長之位,就算位列四大臣,乃至請入內閣,都是可以勝任的。
奈何這些職位,眼下都調整不了。
就連沒有固定編制的內閣,歐陽朔也不準備新增閣老。眼下內閣已經有一位首輔,三位次輔以及兩位兼職次輔,足夠了,再多,就顯得臃腫。
可不安排又不行,總不能讓這樣的大才閒置吧,那實在“暴殄天物”。
正在歐陽朔犯難之際,姜尚站了出來,道:“陛下,微臣以為,該到了為三大都護府配備長史跟錄事參軍的時候了。”
作為一區域總領衙門,都護府自然不是空架子,除都護之外,還有兩位最核心的屬官,就是姜尚講的長史跟錄事參軍。
長史相當於都護府幕僚長,定位跟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