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抬舉。送信這等活兒,耗時間長,危險姓低,可說是比較輕鬆,但是功勞可不小,也是資歷上的一筆。
連子寧又交代道:“另外,見到楊滬生之後,給我傳個口信兒,就說,楊滬生幹得不錯,夏子開雖然有些疏漏,但臨機應變也是過得去,你們兩個,有功無過,何必請罪?好好打,看看信裡面說的是什麼,也讓那納蘭建成吃個暗虧!”
陳桐心裡暗自唸叨了幾遍,道:“大人,標下記住了!”
連子寧擺擺手:“去吧!”
——————————分割線————————這會兒約莫是四更天了,天色黑漆漆的,今兒個天色不太好,天空中月亮隱沒在烏雲之後,就連星星也沒有幾顆,在天際閃爍著幾許微弱的光芒。
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深秋的寒風從北地呼嘯而來,在空中打著旋兒的席捲,已然是有了十分的寒意。
哈口氣,已然是可以出霧了。
這等天色,就連殺人放火都不太合適,只合在家中呼呼睡大覺。
燕京城西直門的城門樓子上,掛著幾盞氣死風燈,在呼嘯的風中搖搖晃晃著,散發著委託的燈光,也就是照亮巴掌大的地界兒。
西直門可是有些淵源,乃是元朝至元四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的,在元朝時西直門被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設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的理想佈局設計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
元至正十八年冬天,正是元末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的時候,元順帝為防農民起義軍攻城,下令趕築包括和義門在內的十一座城門的甕城和城外護城河的吊橋。大明朝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率大軍攻佔燕京城,為了防止北元的反撲,曾命華雲龍整修和義門及附近城牆,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後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元年明英宗命太監阮安等監修京師九門城樓,正統四年完工,修建時利用和義門原有的門洞,將原甕城壓在新建的甕城之下,可以說是頗具機心。
不過估計是不怎麼結實——正德二十五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雖說燕京城這風是夠大的,但是也不至於大到這等程度,而堂堂城樓還不等敵人打過來,竟然能被大風給吹跨,其質量也是可見一斑了,這事兒在民間已然是傳為了笑柄,不時有文人把此事寫進書中,針砭時弊,拿出來冷嘲熱諷一番。
也因為如此,正德皇帝大發雷霆,只是正統年負責重新修建城牆的那些官員工匠,過了這麼些年,都是已經死透了,怕是連骨頭都爛沒了,他也著實是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撒氣。不過這位好大喜功的主兒,卻是正好趁著這個由頭兒,下令重新營建大明城牆及九門!
為了重建燕京城。特地設立有司衙門為正二品,工部尚書兼之,從山東、北直隸、河南,陝西,陝西,湖廣諸布政使司民夫一百三十萬,曰夜勞作,生生累死了三十萬人,耗時五年,帶哦了正德三十年的正月初一,才算是全部完工。
整個燕京城的範圍,生生的往外擴大了一圈兒,東牆和西牆,各自往外擴充套件了五里,東西長達到了二十三里一百五十丈,南北牆各自往外擴充套件了三里,南北寬度達到了十六里五十丈,周圍八十里,建九門,分別是:正南為正陽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若是按照後世打的標準的話,其總面積達到了接近九十平方公里,僅次於大明朝的南京城,乃是中華大地上古往今來所有城池中的第二大城。
西直門乃是京師重鎮,最要害的門關之一,是以修建的時候也是頗為的用心,城牆高度也只比正陽門遜色一籌而已,高達九丈六尺六,城樓五層,加上城樓,更是高達十六丈許。
只是如此重要的門關,城牆上卻是鬼影子都沒有一個,一片空曠,反倒是城樓裡面,不時的傳來一陣兒吵吵鬧鬧,嘻嘻哈哈的聲響。
想來守城門的軍兵都在城樓裡面作樂。
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燕京城承平已久,除了在正統年間曾經被瓦剌韃子光顧過一次之外,已經是百餘年未曾見到敵蹤了,當初永樂大帝定都燕京,為的便是天子守國門,可是身為燕京,總不能三天兩頭兒的讓人過來打著玩兒吧?
現在大明朝北方從甘肅鎮到遼東鎮,九邊重鎮,百餘萬軍兵把這條防線守得嚴嚴實實,燕京城,在這個時代,可說是高枕無憂的。
是以這守城軍兵警戒姓奇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