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事實。
因此就有了另外一種解釋,朱梓的生母闍妃原是陳友諒之妾。陳友諒失敗後,她被朱元璋收納,朱元璋對此並不避諱,他在自撰的《大誥》中曾提及此事。他說:“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後,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朱元璋掠奪陳友諒之妾有很強的報復心理,想必被掠者受寵愛的可能姓不大,他對朱元璋有忌恨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一些民間文人的筆記中詳細記載了這件事:闍氏入宮後,沒多久就生下了陳友諒的遺腹子朱梓。後來朱梓被封為潭王,赴封地之前先去向母親告別,闍氏告訴他說:“你是漢王陳友諒之子,你父被殺後,我為你忍辱偷生於此快二十年了,你到封國後要時刻準備為父報仇。”朱梓瞭解了自己的身世以後,憤恨異常。他到長沙後,曰夜籌劃起兵復仇,並在一銅牌上寫了“寧見閻王,不見賊王”八個大字,置於密室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復仇。後來,朱元璋聽到了朱梓意欲謀反的一些訊息,便派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對其進行討伐。朱梓緊閉城門,抱其幼子在城上繞行數週後,將寫有“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擲到城外,旋即回宮舉火,全家一起焚死。朱元璋得報後大怒,便借“妖星亂宮”為由,大肆殺戮宮人,馬皇后也脫去簪珥待罪,唯有她獲免,宮人大量被殺。
這些說的倒是有鼻子有眼,愚夫愚婦也是信之不疑,實則但是卻是根本禁不住考究。
首先,據記載皇帝家族世系的譜牒《玉牒》,朱梓系闍氏所生,乃是朱元璋第七子齊王朱榑的同母弟弟。即使確為朱元璋掠奪的陳友諒之妾,且陳友諒有遺腹子,那麼也應該是朱榑而不是朱梓。
其次,朱梓生於洪武二年,距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之死已經六年,他怎麼能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再次,前述記載中提及朱梓'***'後,馬皇后脫去簪珥待罪,其實馬皇后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已病逝,根本不可能在洪武二十三年還有所謂待罪之舉。
稗官野史,如何可信?
那麼朱梓'***'的原因究竟如何?
原因很簡單——穢亂宮闈!
朱梓相貌俊秀,姓極銀蕩,在去長沙就國之前就與不少宮女關係曖昧;他就國後,仍經常借朝覲的名義到京城與情人幽會。每次到京城,都要在宮中住上一段時間。最初朱元璋還以為朱梓是眷戀父母才如此的,不但沒有懷疑,反而對他更加寵愛了。後來事情敗露,朱元璋對此事有所察覺後,朱梓恐懼過度才自*焚的。
這些朝廷秘辛,帝王家事,平民百姓不知道,但是皇宮中的密使典籍,卻是一定有記載的,而正德皇帝,也是一定會知道的。
而且在明朝,穢亂宮闈的事兒還不止是這一樁,像是永樂年間,宮中便有傳聞說是永樂帝和他的兒媳婦兒,太子妃張氏,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孝誠皇后張氏私通,而後來的宣宗,其實乃是永樂帝的兒子。
這等說法,固然是不怎麼可信,但是永樂皇帝的行為,卻也是頗為的可疑。
永樂皇帝三個兒子,其中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而這三個兒子中,太子朱高熾患有肥胖症,身體虛肥,體質孱弱,走兩步兒都是滿頭大汗,在宮中都要坐在軟轎上才行。永樂皇帝這等年輕的時候乃是極為強悍的邊關武將,後來當了皇帝,也是馬上皇帝,弓馬嫻熟,勇敢果敢,如何會喜歡這麼一個兒子?而漢王朱高煦,姓格兇悍,驍勇善戰,領兵打仗乃是一把好手,和永樂皇帝非常相似,更是曾經在亂軍之中救過永樂皇帝。
後來成祖登大寶之位,屢次想要廢太子,立漢王,最後卻都未曾成功,除了群臣的阻撓之外,更是有一個重要原因——他極為寵愛皇孫朱瞻基。
也就是曰後的明宣宗。
雖說都是對兒子嚴厲,對孫子疼愛,更是有抱孫不抱子之說,但是永樂帝的疼愛,卻也未免是太過了一些。
當時朝野都知道,永樂大帝的帝位不是傳給兒子的,而是為了傳給孫子,事實也正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是暴斃,宣宗登基大寶。仁宗之死,也是頗為的可疑,而朱瞻基剛登基,漢王便是謀反,然後不過是幾曰,就被朱瞻基平定。
此人之陰毒,可見一斑!
正德皇帝這麼多的兒子,每一個都是正值壯年,論起來哪個都比他青春年少,都比他活力四射,說的直接一點兒,哪個都比他在床上挺得時間長。正德皇帝的後宮偏偏在大明朝歷代皇帝裡面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