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湖殿正殿內,李淵端坐上首,平陽公主站在左側,李善站在右側。
“外臣阿史那·社爾拜見唐皇。”
“外臣阿史那·思摩拜見唐皇。”
擒獲的阿史那大將多達六位,早在七月份就押送入京了,一直住在四方館,有士卒看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位,不過李善關注只有阿史那·社爾。
李善眯著眼打量著這位曾經在戰場上和自己幾次或言語或刀槍交鋒的舊人,他對此人還算了解,通曉漢學,知進退,曉利害,將其放歸草原,真不是什麼好主意啊。
不過李善也慶幸自己之前沒有反對,人都被平陽公主提到殿外了,自己若是反對,只怕李淵心裡得有個疙瘩……這位顯然早就打定了主意。
李淵笑吟吟的與阿史那·社爾、阿史那思摩聊起舊事,七八年前李淵遣派劉文靜拜見始畢可汗,卑辭厚禮,突厥以良駒回贈,當時帶隊的兩位將領如今都在這兒。
“兩國交好多年,今歲卻兵戈相見,令人惜嘆。”
聽了李淵這種鬼話,阿史那·社爾臉頰上的肉都在跳動,深吸了口氣,才朗聲道:“貴國物寶天華,人傑地靈,迭出英豪。”
李淵愣了愣,長笑道:“正是如此。”
這種話外有話的交流方式在朝臣中、名士中是慣有的,但在草原上就顯得有些特別了。
阿史那·社爾看似在讚譽大唐,實際上是另一個意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句話目前還沒問世,但就是這個意思。
在如何對待中原亂局這個問題上,突厥上層中大抵是同一個態度,讓他們打吧,越亂越好,若是能互相殺個幾十年,殺得十室九空,說不定突厥還能入主中原。
幾百年前,若不是三國亂戰近百年,西晉又如何會先天不足,以至於五胡亂華,最終鮮卑入主中原?
這也是突厥對竇建德、李淵、劉武周、劉黑闥甚至王世充都一律支援的根本原因。
但突厥沒有料到李淵有一個堪稱戰神的兒子,兩年內定關中,平河東,四年內盡獲中原、北地,大抵平定天下。
突厥自然不希望看到大唐這麼容易就平定天下,所以在武德三年,洛陽大戰最關鍵的時刻,處羅可汗就率大軍叩關而入,要不是劉世讓從河北星夜回援,說不定李世民就要撤兵了。
之後武德四年,劉黑闥兩度復起,高開道舉兵叛亂,背後都少不了突厥人的影子。
如今局勢發生了改變,大唐已經一統天下,西征吐谷渾,北擊突厥,兵鋒銳利……聖人李淵乃至秦王李世民與突厥人有同樣的感受。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突厥蓋壓中土數十年,如今中國一統,怎麼可能不復仇?
突厥縱橫草原近百年了,上一次被中土略為壓制正是上一次中國一統,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
李善心裡想著這些,阿史那·社爾話鋒一轉,“外臣此言實是真心實意,不料大唐除卻秦王,尚有邯鄲。”
“當日館陶城外初見,便知足下他日必然揚名……”
話說到一半,李善已經打斷,“這些難道不都是拜頡利、欲谷設以及足下所賜嗎?”
“館陶城外,耀武揚威,可曾想過今日?”
“還記得那次在馬邑城外嗎?”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阿史那·社爾沉默半響,點頭道:“你我份屬兩國,戰陣之中,生死搏殺,亦是尋常,被足下所俘,算不得羞辱。”
“顧集鎮一戰,你拼死向前,你我交手數次……”李善冷冷道:“若非部將力勸,早就斬你頭顱,以祭將士。”
“懷仁,不可失禮。”李淵含笑道:“如今天寒地凍,道路不通,朕有意明歲開春,送爾等回五原郡。”
阿史那·社爾怔了怔,第一反應是五原郡肯定出了什麼事。
“陛下,不可放虎歸山。”
李淵和李善配合也不是第一次了,只當做沒聽到,只好言撫慰,“還望兩位回返,力勸貴主,重修兩國之好。”
阿史那·社爾瞥了眼一臉憤慨的李善,沉吟不語,一旁的阿史那·思摩猶豫了會兒才說:“自當盡力而為。”
此次大戰,頡利可汗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兵力,還裹挾突利可汗,召集鐵勒九部,最終被追殺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阿史那·思摩情不自禁的避開李善銳利的視線,他想起了年初對方在兩儀殿的放言……那就讓頡利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