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開,粘染上洗乾淨很不易;
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來甚為難。
閻終年78歲,葬於陽明山之七星山。
戴季陶忌諱“十三”和看破紅塵(1)
戴季陶,名良弼,又名傳賢,字季陶,別號天仇。清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1891年1月6日)生,祖籍浙江,其先人入川經商,遂定居於廣漢。
戴幼時讀私塾,後考取成都留日預備學校和四川客籍學堂高等科。1905年秋,轉赴日本,於東京師範學校留學,兩年後升入東京日本大學法科。任該校留日中國學生同學會會長。
1909年,戴由日本回國,先後擔任了《中國日報》、《天鐸報》主編,因發表言論激越的抨擊清廷腐敗的文章,遭到通緝而流亡日本,不久又轉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報》主編,並於此加入了同盟會。
辛亥革命的當年,戴回到上海,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晉見了孫中山。袁世凱篡權稱帝,戴以“天仇”的筆名,著文揭露袁之劣跡。1912年9月,孫中山受任督辦全國鐵路,戴任孫中山秘書。自此於孫先生身邊工作,隨孫先生奔走籌備“討袁”。並曾銜孫先生之命,赴上海、南京等地進行反袁的軍事聯絡行動。及至“二次革命”失敗,戴再次流亡日本。於日本加入了中華革命黨。
1916年,孫中山返回上海,戴亦相隨。翌年,孫中山在廣州設立護法政府,戴被任命法制委員會委員長,不久又兼任了大元帥府秘書長。當孫中山在西南軍閥壓迫下辭去大元帥職後,戴與孫中山一同到了上海。這期間,他與張靜江多有交往。
“五四”運動間,戴以工人運動同情者的姿態,發表了不少文章,時也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並與共產黨及共產黨要人陳獨秀等往來,且與陳獨秀關係極為密切。陳對戴心儀已久,戴對這位《新青年》的戰將也是英雄好漢相惜,在上海的那段時光可以說是朝夕相處,因為兩家人住在一起,是前樓後樓緊挨著住的鄰居。1920年,陳獨秀提議在上海建立上海共產黨小組,戴是陳提出的幾個重要人物之一。建黨要有個黨綱,於是大家把這事就交戴季陶負責起草。黨綱也是邊討論邊修改邊起草。戴季陶起草完《中國共產黨黨綱》後一細讀,發現內中有一條是“共產黨員不做資產階級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資產階級的政治團體”,戴讀後倒吸一口氣,獨自關門垂淚,內心十分痛苦,他總算明白,共產黨與他心目中設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緊接著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決定以戴季陶的住址為團址,對外掛“外國語學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際上是準共產黨小組,所以,戴季陶的家實際上也是共產黨小組所在地。與此同時,由陳獨秀組織策劃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到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已經具備雛形。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正式成立是在1920年6月間,並明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共產黨組織。那天,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施存統、俞秀松、邵力子等人在陳獨秀家開會,商量名正言順地扯起共產黨的旗幟,戴季陶有事晚了一步,當他推門進來,這些人已經將組織共產黨的事做得水落石出了,他要做的事就是點頭同意。他說,他不能參加,只要孫中山在世一天,他就絕不可能參加其他的政黨。大家本來以為誰不參加都有可能,唯有戴季陶不可能不參加,見戴竟然也是好龍的葉公,氣氛頓時凝結壓抑。
上海共產黨成立了,這使戴季陶感到害怕,他一個人就在編輯部關起門來,大哭了一場,這是因為戴季陶在表示不參加後,遭到了大家的嚴厲批評。
戴也主張社會主義,但他認為社會主義中國古來有之,說中國人是從古以來就有平和、互助精神的,中國古代人的理想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家族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因此,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必走俄國的十月革命之路,也就在這期間,戴與蔣介石、陳果夫相熟,並和蔣、陳及張靜江等人合夥設立了“恆泰”號,成為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經紀人。翌年,證券交易事業因資金和信用危機宣告失敗。時孫中山仍意欲恢復廣東,遂命戴入川對川軍各部進行聯絡工作。戴乘船由上海駛往重慶,舟抵宜昌時,川中第一、第二軍大戰將起,戴聞知,如冷水澆頭,自思公私前途,均無半點光明,便趁夜投江自殺,意欲了此一生,幸虧被漁人救起,方免不測。經此打擊,戴對人生仕途,始覺淡漠,便開始信佛了。
戴季陶忌諱“十三”和看破紅塵(2)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戴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