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前得見先生簽署的遺囑。先生逝世後,戴便以國民黨###和繼承孫先生思想的理論家自居了。
戴與蔣介石於日本相識,二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極其篤厚。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戴一直充任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等高官顯爵之位。從1931年起,戴多次主持全國高等考試,並主持制定和修訂考試法規。其中有“高等考試”、“普通考試”、“特種考試”,錄取了不少國家棟梁之才。然蔣氏之用人之道是任人唯親,因而,經戴考試所錄取的人才,蔣氏起用提拔的寥寥。
戴平日長袍馬褂,讀古書,行古禮,然其卻忌諱西人迷信的不吉利的“13”。此話從何說起呢?原來,在抗戰前兩年蔣介石破夔門入四川,戴也因此常至成都,後戴動念要在成都購買一所公館。便找到了原劉文輝的副軍長後任省參議會議長的向傳義(育仁),戴與向交稱莫逆。時向的家住少城槐樹街,戴買公館的首要條件,就是地址必須與向宅鄰近。向傳義很快即為戴在吉祥街覓得了一所中式結構的平房,地勢寬敞,工料堅實,街名亦頗受聽,尤為難得的是此處恰與槐樹街向宅靠背,戴看後極為滿意,當即買了下來。
不意此房門牌編為13號,這又使戴大為不快。因為西方國家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多把“13”這個數字視為不祥。但房子業經買定,萬無棄置之理,最後決定廢除13號牌,改以新1號門牌代之。
西方社會忌諱“13”這個數字。而在中國,“13”卻是個吉祥數字。據《隋書》、《唐書》記載,皇帝臨朝的時候,所穿朝服與大臣相同,區別之處在於皇帝的金帶上有13環,以示尊貴。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郡,元明沿襲這一制度,一共設13省。於是民間口語“十三省”便成了全國的同義語。藝術方面與“13”有關的也很多。“十三絃”指的是箏,“十三徽”指的是琴。戲曲鼓詞皮簧等唱詞13個韻部稱為“十三轍”。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崑腔著名藝人程長庚、張二奎等13人被譽為“同光十三絕”。此外,各地還有與“13”有關的軼聞趣事。陝西關中地區在舉辦喜慶宴席時,在上正菜之前先上5個肉碟子,4個菜碟子,4個乾果碟子,稱“十三花碟子”,喻喜慶吉祥之意。河南寶豐縣的馬街,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聚集鄂、皖、魯、冀、豫等省民間說唱藝人亮藝賣書。舊時北京人愛養鳥,所飼養的百靈、畫眉等仿其他鳥的叫聲,最多的“叫口”為十三套。北京百年老店同仁堂製造的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至寶丹、紫雪散等13種中成藥,譽滿神州,號稱“十三太保”。
閒話不講,話轉回頭。戴季陶本來對國民黨的政權寄與深切希望,然蔣介石在發跡後,其獨攬黨政軍之大權,頤指氣使,獨斷專行,不可一世。對戴這樣的國民黨###,“數典忘祖”,若隱若離,漸趨冷淡。蔣氏的許多機密,戴均不得參與。戴對國民黨頗多貢獻,然南京政府行政院長曆次易人,均與之無緣。南京政府選舉總統時,雖然候選人中有他的名字,然不過是個擺設,湊湊數而已。戴的境遇,逐使他心寒,這些內情,均鮮為人知。
戴在仕途上的不快,使他更虔信佛教,他幾乎每日參禪,唸經,並加入了居士林。戴尤其崇拜譚嗣同,因譚嗣同亦虔誠佛教。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大義凜然,謂眾人道:“我不入地獄,誰人入地獄?”譚如此的菩薩精神,常使戴激動不已,他把此語寫成條幅,掛入室內。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國內人民對戰爭的痛惡,倒行逆施,繼續動武,重新挑起內戰,致使生靈塗炭。戴見國民黨政治腐敗,軍事失敗,這一切,與他弘揚的佛教教理,淨化人心,止惡揚善的佛法道德,完全背道而馳,到了1949年2月11日,他終於看破了紅塵,決定早辭人生,與蔣永訣,免去煩惱,以謝國人。遂於廣州行館服安眠藥自殺,免去了塵世的煩惱。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戴季陶忌諱“十三”和看破紅塵(3)
戴之所以自殺,一是蔣介石得勢發跡之後,對戴“數典忘祖”,特別是選舉總統時,當時有人向蔣推薦,由戴參加候選,後突改居正競選,戴為之心寒;二是蔣系基督教徒,一切全靠上帝保佑。而戴虔信佛教,參禪觀世音大士,慈悲救世。他倆信教之不同,足以略窺政治見解之分歧的所在。國民黨政治腐敗,大失人心,因而戴對蔣也失去信心。尤以抗戰勝利後,國共分裂,解放戰爭,中共節節勝利,蔣軍處處失敗,更使他悲觀厭世和非常憤慨,遂抱定早辭人世,免去煩惱!
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