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價位上融資的投資銀行。這宗交易本來應該以每股七美元成交的,可惜在第一次融資完畢之後,這家公司和投資銀行之間發生了誤會,這家銀行非但沒有去維護這家公司的利益,反而強迫他們把股票估值降到五美元。最後,這家公司只能在一個更低的價位融資,而且始終沒有在華爾街建立起真正管用的“關係”。
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美國的投資者們確實喜歡賺錢,但是在他們對一家公司感到放心之前,他們必須先要了解公司業務。投資者沒有時間去考察很多中國公司,即使他們有時間的話,也會因為不懂漢語或不理解在中國公司運作的具體情況,而無法瞭解到很多資訊。因此,他們就要依靠那些他們所信任的熟人提供建議。
對於美國公司來說也是一樣的。投資者依靠那些整天去考察公司、與管理者們進行交流的分析師們,他們也依靠某些在分析行業或公司上被公認為權威的專家。當我們要對某個公司投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與專家們聯絡並依靠他們的“關係”。
對於中國公司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大多數美國投資者都是專長於不同行業的。能源、零售、醫療器械、汙染控制、網際網路等行業都有各自的專家。如果這些行業的公司想在華爾街建立有用的“關係”,他們就需要找到他們所處行業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 指那些在某些群體裡意見頗受重視,有號召力、影響力的人們。。零售業專家不會為一家石油公司提供有用的“關係”。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