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柱從橘子洲回到撫衙之後,便召見了長寶道的道員楊森。
整個偏沅省,目前共分為四個道員轄區,分別是長寶道、衡永郴道、嶽常道和辰靖道。
道的地位,高於府,道的長官是道員,又稱道臺。
道,大致分為四類,即:分巡道、分守道、兵備道和專管道。
其中,分巡道隸屬於按察使、分守道隸屬於布政使,下邊都管著府、州和縣。
值得一提的是,兵備道,除了特例之外,屬於分守道或分巡道兼管本地區軍事的加銜。
至於鹽法道、糧儲道、茶馬道、河道等,都屬於專業領域的道,下邊並不管府縣。
清初時期,守道和巡道,都管著知府。但是,他們的品級卻和知府相同,這就多少有些尷尬了。
長寶道,屬於分守道,隸屬於布政使,轄長沙和寶慶二府,兼管鹽法,又兼糧儲道。
這個時代,偏沅省的地方財政稅收,商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田賦和鹽稅。
客觀的說,長寶道員,是全省最有油水的官兒,沒有之一。
“長寶道員,卑職楊森,拜見撫臺大人。”
楊森進來之後,很規矩的長揖到地,行了禮。
照官場上的規矩,四品道員見了巡撫,是沒有座位的。
“罷了,坐吧。來人,上茶。”
柱並沒有耍官威,不僅和顏悅色的賞了座,還上了茶。
楊森知道,柱是三等勇毅侯。
但是,在官場上,對著一省巡撫,卻稱呼對方的爵位,就相當於罵人家是個空架子爵爺。
官場之上,稱呼問題,絕非小事,而是頭等大事。
叫錯了上司的稱呼,輕則罷職,重則丟命。
稱呼問題,一言以蔽之,必須以最高官職來稱呼上司。只有官職太小,才會刻意尊稱爵位。
若是,柱有“太子少保”之類的榮耀加銜,楊森再稱撫臺大人就是不懂規矩了,而必須改稱:宮保。
當然了,宮裡的太監們,比較特殊。他們稱柱為侯,則是另一套表示親近之意的邏輯了。
柱特意叫了楊森來見,自然是要問糧食儲備的情況。
“貴道兼管糧儲,不知,各地的存糧幾何?”
柱很客氣的問楊森。
楊森趕緊起身,拱手道:“回撫臺大人,因連續三年豐收之故,單是長沙府一地,便有存糧十萬石。若是加上寶慶府的存糧,怕是超過了十七萬石。”
一石十鬥,一斗十升,一升約為一斤八兩。
湖南的糧食物,以水稻為主。
柱心算了一下,這十七萬石糧食,大約三千零六十萬斤稻米。
這個時代,非戰時的綠營兵,每天僅吃兩頓飯。即早飯和晚飯,不吃午飯。
出兵在外,則為一天三頓飯。
由於少葷腥的緣故,士兵們的飯量普遍偏大,一天大約需要消耗四斤糧食。
若是出兵一萬,一天就是四萬斤糧食。
不過,這僅僅是士兵的消耗量罷了。
路上的運輸損耗,視路途的遠近,大致為五到三十倍不等。
從長沙到鎮筸城(鳳凰古城),大約七百多里地。
以柱在西北帶兵出擊的經驗,結合無官不貪的現狀,路上的運輸,至少是十倍的損耗。
也就是說,從長沙運出十石糧食,到鎮筸城的時候,官兵們能吃到嘴巴里的糧食,僅有一石而已。
當然了,柱已經脫離了軍事愛好者的粗淺水平,進階到了發燒友的程度。
“貴道,若是能走水路運輸糧食,儘可能的接近鎮筸城,那就省事多了呀。”
柱不動聲色的出了一道送命題。
在宮裡的時候,柱已經和康熙,商定了戰方略,儘可能的走水路運兵運糧。
只是,由於軍事輿圖的繪製技術,嚴重落伍於時代,偏沅省內的各個水系的走向,並無確切的答桉。
柱是初來乍到,不知湖南的底細,倒也情有可原。
楊森已在湖南做了十多年的官兒,管的又是糧儲之事。他應該知道,走水路運輸糧食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順治朝時,蘇湖熟,天下足。
到了康熙四十年以後,已經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
如今的湖廣地區,已經是地道的魚米之鄉也!
“回撫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