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天而降的李村
李國慶他叔是個當官的,他嬸是大學老師,李國慶自小就在市裡跟他叔嬸讀書,直到高中畢業。高中畢業後先是在他叔的安排下去做了幾年代課老師,因為嫌代課老師工資低,不想幹了,就進了這個工藝美術廠做事。他的思想跟李村大多數人的思想不一樣。
李國慶一臉認真地對王思茹保證:“別人家裡的事情,我沒有權力去幹預,但在我們自己家裡,我還是能夠說了算的。而且,我一直都是非常尊重婦女權益的。我的哥哥是個老實人,我經常給他講一些道理,所以他從來不會像村裡其他男人那樣欺負嫂嫂,反而因為這個被村上那些男人嘲笑,說他不是個男人,害怕老婆。不過這一點倒是讓我很欣慰,畢竟比起村裡其他人,他更懂得尊重女性。另外,我的兩個姐姐已經嫁人了,她們嫁得很遠,到了另一個鎮上去。那裡的人們觀念比較先進,男女平等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所以兩個姐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權利和自由。每次回到孃家,她們都會在家人面前講述自己在婆家的生活,這些經歷讓父親對待母親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變得更加尊重她、愛護她。”
王思茹聽後表示認同,並說道:“本來就應該這樣啊,夫妻之間過日子,就要互相敬愛才行。真的很奇怪,你們李村是不是從天而降的?為什麼會如此與眾不同呢?現在時代在進步,全國人民的思想都在進步,可為什麼偏偏只有李村人的思想還這麼落後呢?”
李國慶有點不好意思,撓了撓頭,想要開口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他心裡明白,這件事很難用言語解釋清楚,因為這涉及到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文化背景。這種思想這種特性就像是種族特性一樣,人人自一出生就生活在這種環境裡,接受著這種無形的教育,代代相傳。
在這個村子裡,男性娶親、女性出嫁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動搖的規則。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彷彿是與生俱來的,人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一代代傳承下來。
村裡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規矩:只允許男人娶妻,女人只能出嫁。如果哪個家庭沒有兒子,那就意味著斷了香火,後繼無人。而女兒一旦出嫁,就如同被潑出的水,不再與孃家有太多聯絡。她們無法繼承家中的田地和財產,甚至不能回家祭祖,連親生父母的墳墓都不能回來祭掃。
每年的年三十時和清明節,當家族眾祭祭祖儀式舉行時,一個令人費解的規定悄然存在:只有男性才能參與其中,而女性則被無情地排除在外。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數百年,但沒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或抗議。
按照規矩,只有男性才有資格參加祭祖儀式,並在祭祀後享用豐盛的宴席。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是男性,就有權利參與這場盛宴;而女性則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無法享受這份特殊的待遇。對於那些家中沒有男性的家庭來說,他們甚至失去了祭祖的資格。
這樣的規定讓人不禁感嘆,自家的祖先自己竟然都無權祭奠!然而,數百年來,人們默默地接受著這一現實,從未有人敢於挑戰或推翻這一無理的村規。彷彿這一切早已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容置疑。
或許,在以前那個制定出這種無理村規的時代,人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和社會地位的劃分有著特定的觀念。
這種傳統習俗讓李國慶感到無奈,但同時也是現實。他深知,要改變這種現狀並非易事,需要時間和努力。或許只有透過教育和宣傳,才能逐漸打破這種陳舊的觀念,讓男女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已經進入新社會了,女性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聽從命運的安排,即使嫁給了不如意的丈夫,也不再願意委曲求全一輩子。何玉鳳的離婚事件在李村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當時,村長還仗著自己的權勢威脅何玉鳳,如果她敢鬧事,就按照村規處置她,把她關進祠堂,讓她跪三天三夜。然而,何玉鳳並不吃這一套,她堅定地告訴村長,如果他敢胡作非為,就會將他送進監獄。畢竟,現在的中國是法治社會,百姓可以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起初,何玉鳳的夫家人認為就算她離開了,孩子還是會留下來。然而,當法院判決孩子歸何玉鳳所有時,她的婆婆痛哭流涕,幾乎崩潰。儘管他們一直不喜歡女孩,但畢竟這也是李國偉的後代。如果李國偉將來無法再娶到妻子,那麼他們就連一個後代都沒有了。這個結果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王思茹聽說李村是那樣一個村子後,態度很堅決地對李國慶說:“我不想去你們村,你們村的思想太落後了!”她覺得雖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