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府中再三讓印後,受印引兵準備與孔明決戰。
2 主題思想:
此回體現了戰爭中智謀的重要性。諸葛亮憑藉其過人的智慧和謀略,識破並巧妙應對了魏軍的計謀,取得了勝利,強調了智慧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
也反映了三國時期各國勢力之間的相互博弈和競爭。東吳孫權稱帝,顯示出東吳勢力的崛起和其對中原的覬覦,而魏蜀之間的戰爭仍在持續,三國鼎立的局面依然在不斷變化和發展。
,!
3 經典情節:
計破孫禮誘敵之計:孫禮按照曹真的安排,假運糧草誘蜀兵劫糧,想趁機火攻。但諸葛亮一眼識破,安排馬岱等人放火,馬忠、張嶷從外面夾攻,將計就計大敗孫禮。這一情節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對敵軍計謀的敏銳洞察力。
魏延斬王雙:魏延受諸葛亮密計,先在王雙營邊埋伏,後在王雙追趕時,放火擾亂其軍心,再出其不意將王雙斬於馬下。此情節表現了魏延的勇猛和諸葛亮計謀的精妙,也進一步凸顯了蜀軍將領的執行力。
孫權稱帝:東吳孫權在群臣的勸說下,登壇稱帝,建立了東吳的帝業,這一事件標誌著東吳在三國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為後續東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經典詩句:“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進退行兵神莫測,陳倉道口斬王雙。”此詩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智謀勝過孫臏、龐涓,如長星般閃耀一方,其行軍打仗、進退策略神鬼莫測,在陳倉道口成功斬殺王雙,凸顯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智慧。
5 經典典故:
暗度陳倉:此回故事中雖未直接提及“暗度陳倉”這一典故的具體情節,但諸葛亮的一些計謀和策略有暗度陳倉的影子。比如在與魏軍的作戰中,表面上是應對孫禮的誘敵之計,實際上卻另有安排,透過不同的部署和行動,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與暗度陳倉的策略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孫權稱帝: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稱號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孫權稱帝是三國時期政治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事件,此前曹操、劉備分別建立了魏、蜀政權,孫權的稱帝標誌著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這一事件對後世的政治格局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三國演義》第 98 回“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是一段充滿智謀與勇略的篇章,展現了戰爭的變幻莫測和人物的智勇雙全。而從周易哲學的深度來解析這一回的故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與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變化是永恆的主題。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往往是由陰陽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在“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這一情節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變化的力量。
王雙作為曹魏的將領,勇猛無比,給蜀軍帶來了不小的威脅。然而,諸葛亮運用其卓越的智慧和謀略,洞察到了王雙的弱點,並巧妙地設計將其斬殺。這一過程中,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知變”與“應變”的重要性。諸葛亮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以變制變,從而取得了勝利。
同時,這一回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的觀念。在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力量相互制衡,一方的優勢可能在瞬間轉化為劣勢。王雙的勇猛固然是其優勢,但也正是因為他的過於自信和輕敵,導致了他的失敗。而諸葛亮則善於把握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在陰陽的平衡與轉化中尋找勝機。
在周易哲學中,“象數”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象”指的是事物的表象和形象,“數”則代表著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數量關係。在“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象”的呈現,如蜀軍的佈陣、魏兵的防守等。而這些“象”的背後,都蘊含著一定的“數”的規律。諸葛亮透過對這些“象數”的分析和把握,制定出了相應的戰略,從而取得了勝利。
此外,周易哲學還強調“時”的重要性。時機的選擇對於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諸葛亮選擇在合適的時機對王雙發起攻擊,正是抓住了“時”的契機。他準確地判斷出了王雙的心理和行動,在最佳的時機給予了致命一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剛柔相濟”的思想。王雙的勇猛代表了“剛”的一面,而諸葛亮的智謀則體現了“柔”的一面。在戰爭中,剛柔並濟才能取得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