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三種力量的角逐(1)
到此為止,針對皇后廢立事件,朝廷中已經形成三個明顯的派別:第一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為首的中間派,第三是以許敬宗為首的挺武派。
為什麼會形成這三派力量呢?他們各自代表著什麼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們有幾個共同特徵。第一,他們總體上出身貴族,長孫無忌出身關隴貴族,和李唐皇室有著共同的淵源。他的姓就是鮮卑虜姓之一,長孫家族從北周經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們熟知的成語“一箭雙鵰”,就和長孫氏有關。“一箭雙鵰”說的是誰呢?就是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他是隋朝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善於射箭,據說一箭飛出,能同時射殺兩隻大雕。當時生態環境多好,雕群比較密集,現在箭法再好倆麻雀都射不著。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經和長孫無忌站在同一戰線上了。唐太宗臨終前安排了兩個顧命大臣,一個是長孫無忌,一個就是褚遂良,他交代給二人的任務不一樣。太宗說長孫無忌功勞大,又勇於承擔責任,因此容易遭人誹謗,所以囑託褚遂良保護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關係深厚,是一條繩上拴著的螞蚱。于志寧也是正宗的關隴貴族出身,他的祖先於謹和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時期的八大柱國。韓瑗和長孫無忌是兒女親家,韓瑗的女兒嫁給了長孫無忌的侄子。來濟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幾個人立場很接近。所以說,反武派的是以關隴貴族為主體的一些人組成的。第二,他們大多數從太宗朝就開始活躍於政治舞臺,都是*重臣,其中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還是太宗託孤的顧命大臣。第三,他們當時都是宰相,掌握著巨大的政治權力,是既得利益者。
這些人為什麼反對廢王立武呢?有幾個原因:一是因為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傳統觀念,認為皇后應該出身於世家大族,他們本身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這種觀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二是對太宗政治路線的忠誠。唐太宗選擇了這個媳婦,而且臨終之前託付給他們,他們希望遵循先帝的囑託。這和永徽年間總的政治路線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針辦。三是出於私心。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對於他們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現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變,改變現狀對他們可能形成威脅。
不過,雖然都反對廢王立武,但他們態度並不全然相同。可以看出來,褚遂良、韓瑗、來濟比較激烈,于志寧和長孫無忌就比較持重,為什麼呢?因為無論是褚遂良,還是來濟和韓瑗,相對來講資歷要淺,資歷越淺的既得利益者越容易在政治變動中受到衝擊,長孫無忌和于志寧都是葉大根深,人家不怕,相對來講呢,心裡就比較坦然,所以雖然他們也反對,但表現得就不那麼露骨。
再看挺武派,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呢?第一,懷才不遇。他們都比較有才華,但是在現行體制下無從施展。拿許敬宗來說,他是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和房玄齡等人的起跑線是一樣的,但是出於種種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麼順利。李義府呢,本來和來濟號稱“來李”,同樣以文才名滿天下,可是來濟就能官場得意,步步高昇,他李義府就很蹉跎。所以他想要改變現狀。第二,他們出身都比較低。無論許敬宗、李義府還是袁公瑜,都不是出身於當時的世家大族,都出身寒微。有人會說,李義府姓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姓氏嗎?和皇室同姓啊。但是此李和彼李可不一樣。李義府是瀛州饒陽人,隴西李氏、趙郡李氏都是名門,但誰聽說過瀛州李氏?出身低有什麼問題呢?一方面,他們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難爬到比較高的位置上去,心裡難免悵恨;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禮教薰陶,因此追逐利益時會不擇手段,不會過多地考慮道德信條。換句話說,在當時的那些所謂士大夫的眼裡,他們是一些小人。第三個特點是,他們在官僚隊伍中的級別比較低。其中最高的就是許敬宗,當時官至三品,但也不是宰相。他們之中,沒有一個在中樞部門,大多數是中級甚至中下級官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 三種力量的角逐(2)
他們為什麼要支援武則天呢?他們和武則天非親非故呀。但是他們在當時的體制之下得不到發展,所以希望政治變動,好藉此出頭,並不見得他們有多喜歡武則天。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他們看到,皇帝對支援武則天的人大加獎賞,李義府就是一個榜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可真是顛撲不破的道理。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援武則天會得到好處,他們當然會不遺餘力。
再看中間派。中間派大多數都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