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悅大加讚賞,劉協也暗暗點頭。
孔融沒有料到孫紹有如此詩才不說,還對百姓的困苦理解頗深,不由對他大為改觀。
荀悅問道:
“孫紹公子既然對土地兼併導致的民不聊生如此瞭解,那不知有沒有解決這一局面的良策啊?”
荀悅覺得自己大概是瘋了,他竟然對一個八歲童子問策!!
只聽孫紹緩緩分析道:
“土地兼併,其根源在於一個貪字,富裕之家想要更加富裕,便想獲得更多的土地,更想讓貧困之家永生永世為自己耕種。
但國內土地有限,人口卻在增長,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直到王朝末年矛盾不可調和,引發天崩地裂之變。
但若要讓世家不貪,那顯然不成。仲豫先生自己就出身世家大族,文舉先生更是聖人之後,對此自然知之甚深。
但如果有足夠多的土地,是否就可以緩解這一情況呢?甚至可以利用貪字,令世家出力開疆拓土,只要土地足夠多,還容不下我大漢數千萬人嗎?”
荀悅微微點頭,隨後問道:
“土地多了是好事,但世家的土地再多,也需要有人耕種,如果百姓人人有田,又有何人願意為世家耕作?”
孫紹回道:
“我有三策,
其一,提高耕作效率。著人大力研究農具,昔日漢武帝大肆推廣耬車,使播種效率大大提升,如今我等未嘗不能對其他農具進行改良,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其二,提倡商業,世家可從中盈利,減少對土地的需求——
文舉先生,我知道你要說什麼,商人固然唯利是圖,乃是小人,可也對物資流動做出了貢獻。一個國家需要有君子,也需要有小人,如果一個國家全是君子,那這個國家是沒辦法發展的。
況且商賈之道盈利速度是種糧盈利速度的數倍不止,可以大大減少世家對土地的執念,而一旦國家收取商稅,那又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其三,對外擴張的紅利。凡開疆拓土之人,皆可封侯,能獲得外域的土地外,也可掠奪人口與財富。攻下一國的收入,可能是許多世家積累上百年的財富。
能夠快速收割財富,又有誰還在意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呢?”
劉協雙眼放光,荀悅若有所思,唯有孔融一臉不贊同:
“孫紹公子,你鼓吹掠奪他國財富、他國人口,這與先祖的仁義之道不符,我大漢以儒立國,你這是要動搖國本。”
孫紹笑道:
“何為仁?
若陛下對外劫掠,卻令大漢百姓安居樂業,耕者有其田,這算不算仁?
若陛下對外仁慈,卻令大漢土地兼併,百姓流離失所,這算不算不仁?
文舉先生,紹以為,仁道是對自己人用的,若那些外域之國併入我大漢,其百姓成為我大漢子民,那麼我們理應對他們負責,
可在那之前,他們是敵國!我們還是要先解決大漢國內百姓的生計再論其他!”
孔融不語,雖然他還是牴觸對外擴張的想法,可也覺得孫紹所言有理。他並不迂腐,孟子也說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己國內百姓都吃不飽,哪有閒心管他國死活?
孔融還在考慮仁不仁義,荀悅卻已經在思考可行性了,他開口問道:
“孫紹公子此計理論上可行,可我大漢周邊諸國貧窮衰弱,應該沒有徵服的價值吧?”
孫紹回道:
“仲豫先生,天下之大,遠超你的想象,紹曾在古書上讀到,往東出海上萬裡,有大陸名曰美洲,其地有土豆、地瓜、玉米三糧,畝產數千斤。
交州往南荒蠻之地,有三季稻,在南方溼熱之地,一年可種三季,再往西去,乃是天竺,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再說西域,其物產豐富,各種珍稀布料、香料、寶石、寶馬,都曾流入我大漢,西域再往西,更有大食、羅馬等國……
若我大漢各州停止攻伐,一致對外,要想征服諸國,不知道要用多少年呢!但只要走上這條擴張強國的路,國內的土地兼併問題立解。”
劉協撫掌大笑:
“好,好,好!孫愛卿雖年少,卻腹有錦繡,有此少年英傑,朕心甚慰,來人!取琴來,朕要撫琴一曲!”
不多時,內侍抱來一把古琴,劉協又道:
“光有琴不行,還需要有瑟。”
待琴瑟齊全,劉協笑問荀悅:
“荀愛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