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策馬前行,走在前往汝南的路上。
在他身旁的,是一名四五十歲的老將軍,此人名為蔡陽,乃是曹操得力部將。
蔡陽在正史裡勇力過人,在劉備龔都襲擊汝南時,被劉備軍所殺;而在演義中,蔡陽與關羽碰面於古城之前,關羽為了在張飛面前自證清白,一通鼓之下斬了蔡陽。
此番蔡陽跟隨孫紹前往汝南周邊歸攏百姓,名義上是帶著兵馬相助於他,可實際上是不是曹操國家派他監視孫紹,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跟在兩人身後的,除了黃忠率領的孫紹本部百餘人外,其餘的五百人都是蔡陽的部曲。
孫紹早就令人打探過了,整個中原地帶就屬汝南野人最多。
究其原因,便是當年黃巾起義,汝南黃巾在何儀、劉闢的帶領下也是規模龐大,當時黃巾軍軍紀鬆弛,殘害百姓,便有一部分百姓逃進了山裡;
後來西園八校尉之一的鮑鴻率兵平叛,但奈何不得黃巾,可為了表功,他便大量殘害百姓,殺良冒功,結果又把一大批百姓逼進了山裡;
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可汝南的黃巾餘黨卻一直剿滅不淨,於是地方豪強大族便建設塢堡以求自保,後來竟成了他們土地兼併的法寶——要是老百姓不想被黃巾餘孽劫掠,那便將土地交給豪強大族,成為佃農,再往後,即便沒有黃巾餘孽,豪強也會假扮成餘孽對百姓動手,逼迫他們賣地賣身……於是更多過不下去的百姓逃往了深山。
初略算了算,可能在汝南一郡之地,便有六七十萬的流亡百姓。
孫紹一行人來到了上蔡縣,這裡在西漢的時候是汝南郡的治所,後來才將治所搬到了平輿縣。
到了地方,孫紹沒有和縣令虛與委蛇,帶人直撲周邊山區。
那上蔡縣令甄儼不以為忤,反而稱讚孫紹有古之大賢的風範——這便是名氣大的好處了,不管怎麼樣,別人總是要稱讚你一下,以顯示他的眼光好。
而這個甄儼是甄逸之子,接替父親當了這個上蔡縣令,他有個妹妹大大的有名,正是袁紹現在的兒媳婦,袁熙的妻子甄氏,後來改嫁給曹丕,成為文昭甄皇后的那位“洛神”。
見孫紹一心公務,便率領縣中兵丁,跟著進山幫忙。
“建安侯為了百姓不辭辛勞,親自前往深山收攏野人,實在是大仁大義啊!”
甄儼這人說話很好聽,那是因為甄家乃是河北豪商,甄儼從小就耳濡目染,雖為士人,可為人處世卻用的是商人那一套。
孫紹笑道:
“甄縣令過譽了,紹也不過是想為這大漢盡一些微薄之力罷了。”
甄儼連連搖頭:
“非也,非也,建安侯太過謙虛,縱觀天下,能有建安侯這般心繫百姓的,恐怕不出五指之數,多的是欺世盜名的虛偽之徒。”
孫紹問道:
“難道甄縣令不擔心我也是那樣的欺世盜名之輩嗎?”
甄儼哈哈大笑:
“縱使建安侯行此善事是為了博取一個好名聲,可當公子你踏上這艱澀難行的荒山,一步一步尋找逃亡百姓的時候,你的目的就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你的確做了別人做不到的仁義之事。”
“論跡不論心嗎?”
孫紹喃喃自語,卻讓蔡陽、甄儼同時眼前一亮。
這話出現的時候在清朝,自然是幾人從來沒聽過的,不過他們也不驚訝,畢竟孫紹才名在外,說出什麼警世名言都算不得意外。
行了數個時辰,再次翻過一個山頭,一個小寨子出現在半山腰。
孫紹能掌握這些“野人”的蹤跡其實並不難,因為人要活著,一些生活必需品是少不了的,比方說鹽。
這些百姓總歸需要將山裡的貨物拿到縣城售賣,然後換取布料、鹽巴這些生活必需品,孫紹的手下跟蹤這些山民,自然能夠找到他們的寨子。
只見有零零星星的田地分佈在寨子外的山間,只依託於天然的相對平緩的山地進行種植——很顯然,這樣規模的田地是養不活多少人的。
順帶一提,這個時代已經有梯田,只是梯田技術多在南方運用,北方的梯田技術還未發展起來。
來到寨前,那守寨的“兵”——這幾乎算不得是兵,面黃肌瘦,衣衫襤褸,就是一個手持木杆的難民——那人見到孫紹等人背後的大部隊,頓時嚇得一身尖叫,連滾帶爬的下了瞭望臺,高聲呼喊:
“禍事啦,禍事啦,官兵來了!”
嘴上這麼喊著,這些百姓根本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