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的這一天,張無忌身著一襲華麗的錦衣,端坐在金陵城明王府那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
他目光炯炯地掃視著殿下那一眾文臣武將,這些人皆是他倚重的心腹之臣。
只見殿中的眾人個個神情肅穆,他們中有明教昔日的英雄豪傑,如德高望重的殷天正,豪邁不羈的殷野王,風度翩翩的楊逍,瘋癲卻又機智過人的周顛,冷麵無情但劍法高超的冷謙,以及慈悲為懷的彭瑩玉;還有自明軍爭霸天下伊始,便由張無忌親自招募而來的智謀之士,如足智多謀的劉伯溫,學識淵博的李善長,精明能幹的胡惟庸等。
當然也少不了張無忌帳下的四位將領: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湯和。
此時的明軍已然勢不可擋,經過多年的征戰,他們成功佔據了廣袤的南方大地。
麾下雄師百萬,士兵們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可謂是兵強馬壯。
而且後方的糧草儲備也十分充裕,完全能夠支撐起一場大規模的北伐戰爭。
面對如此有利的局勢,張無忌心中燃起了北伐元廷、收復中原失地的熊熊壯志。
只聽得張無忌朗聲道:“諸位愛卿,如今元廷內部腐朽至極,其軍隊更是軍紀渙散,戰鬥力已大不如前,不堪一擊。
我大明之軍士氣高昂,軍備強盛,糧草充足,已然具備了北伐中原、驅逐韃虜的實力與條件!今日召集各位前來,便是想聽聽你們對於此次北伐大計的看法與建議。”
話音未落,只見殷天正鬚髮皆張,第一個挺身而出,他聲音洪亮如鍾,道:“無忌,我等武林人士,自當以光復漢家河山為己任。如今時機已至,自當奮勇當先,誓要將那些韃子趕回漠北!”
殷野王亦是豪邁一笑,道:“父親所言極是,我大明兒女何懼生死?只待明王一聲令下,我等便誓死衝鋒,直搗黃龍!”
楊逍輕搖羽扇,神色從容,他緩緩道:“明王,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等雖已佔據南方,但元廷畢竟底蘊深厚,不可小覷。依我之見,應先派遣細作,潛入元都,探其虛實,再作定奪。”
周顛瘋瘋癲癲地笑著,卻也不失睿智,他插話道:“對對對,楊兄所言極是。不過,咱們也別太畏首畏尾了,依我看,直接大軍壓境,打他個措手不及,豈不快哉?”
冷謙面色冷峻,劍眉緊鎖,他沉聲道:“周兄弟雖言之有理,但切不可輕敵。北伐之事,需謹慎行事,步步為營,方能穩操勝券。”
彭瑩玉慈悲為懷,卻也深知戰爭之殘酷,他雙手合十,輕聲道:“阿彌陀佛,願佛祖保佑我大明將士,旗開得勝,早日收復失地,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劉伯溫智計百出,他微微一笑,道:“大王,依我之見,北伐之事,宜速不宜遲。但在此之前,還需做好萬全準備。可命徐達將軍領兵十萬,鎮守江南,以防元軍偷襲;再命常遇春將軍領兵二十萬,作為先鋒,直逼元都;而大王則親率大軍,隨後進發,以策萬全。”
李善長點頭贊同,道:“劉先生所言極是,此外,還需加強糧草運輸,確保大軍無後顧之憂。”
胡惟庸則補充道:“還需注意軍紀,嚴明賞罰,以保大軍士氣不衰。”
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湯和四位將領亦是紛紛表態,願誓死效忠,為大明之崛起而奮戰不息。
張無忌聽罷眾人之言,心中甚是欣慰。
他站起身來,大手一揮,豪氣干雲地道:“好!諸位愛卿言之有理,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本王便親率大軍,北伐中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言罷,大殿之上,掌聲雷動,眾人皆歡呼雀躍,士氣高漲。
張無忌目光如炬,望著遠方那即將被戰火洗禮的中原大地,心中充滿了必勝的信念與豪情。
此時,李善長猛地一步踏出,拱手向著坐在高位之上的明王大聲說道:“明王,如今北伐元廷之事雖已迫在眉睫,但依微臣之見,您率先登基稱帝方才是當下最為重要之事,如此方能穩住人心吶!”
一旁的劉伯溫聽聞此言,亦是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道:“微臣附議李大人所言。
稱帝之舉不僅能夠有效地凝聚眾人之心,更能極大地提升我軍士氣。
有了帝王之名,便可在北伐之時擁有更為強大的政治號召力,讓天下人皆知我軍乃是正義之師,所行皆為順天應人之舉。
再者,稱帝之後亦有利於整合全國範圍內的各路起義軍,從而避免因內部權力紛爭而導致力量分散,消耗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