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古墓探秘:職場交鋒與考古智慧的交融(1 / 2)

在考古界,三十歲的騰助理教授雖資歷尚淺,卻已嶄露頭角,其對考古資料的敏銳分析能力令人讚歎,而且有神秘眼鏡幫助。而趙教授剛過六十,正值學術盛年,經驗與創新思維兼具,在考古技術創新領域成果斐然。

10 月的長沙,秋風蕭瑟。天心區桂花坪東晉古墓的發現,如同一道強光,吸引著眾多考古專家奔赴而來。騰助理教授和趙教授受邀加入當地考古隊,開啟這場意義非凡的考古征程。

當地考古隊隊長林宇,沉穩幹練,已在考古一線奮戰多年。他麾下的年輕隊員們朝氣蓬勃,對此次與兩位知名學者的合作滿懷期待。

騰助理教授初到現場,便迫不及待地研究起出土瓷器。他手持放大鏡,仔細觀察一件瓷碗,說道:“趙教授,您看這瓷碗的釉色,青中泛黃,且釉面有細微開片,恰似冬日湖面上初現的冰裂紋,符合東晉時期越窯瓷器的特徵,但這開片的紋理走向似乎與典型的越窯略有差異,說不定與長沙本地的制瓷工藝有某種交融,值得深入探究。再看這瓷碗的造型,敞口,弧腹,圈足外撇,線條流暢自然,宛如一位優雅的舞者在翩翩起舞,展現出東晉時期獨特的審美意趣。”趙教授點頭贊同,目光卻被那 29 件陶俑牢牢吸引。他蹲下身子,仔細審視後說道:“騰助理,這些陶俑的形制極為獨特。你瞧這人物的服飾雕刻,線條流暢且細膩,服飾風格雖有東晉的影子,但又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的特色元素,這對於研究當時東晉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可是極為關鍵的線索。從陶俑的製作工藝來看,採用的陶土質地細膩,燒製火候恰到好處,才能使陶俑歷經千年仍儲存如此完好,可見當時工匠技藝之高超。看這尊文官陶俑,頭戴進賢冠,冠上的梁數清晰可辨,彰顯其身份地位。面部表情刻畫入微,眉清目秀,眼神中透著一股儒雅之氣,彷彿在訴說著東晉朝堂的故事。身著寬袍大袖的官服,衣褶自然垂落,飄逸靈動,每一道褶皺都像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手中還握著一卷竹簡,似乎正要去朝堂上覲見君王,彙報政務。”

然而,合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職場中的微妙矛盾逐漸浮現。在關於古墓墓室結構研究方向的討論會上,氣氛劍拔弩張。

騰助理教授率先發言:“趙教授,我認為咱們應遵循傳統考古方法,從墓門入手,逐步深入。這就好比搭建房屋,根基穩固才能層層遞進,墓門是進入墓室的關鍵入口,先對其進行詳細勘查,能為我們後續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也符合考古學的基本邏輯順序。”趙教授則立刻反駁:“騰助理,如今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利用新的探測技術,比如地質雷達對墓室內部整體結構進行掃描分析,可以一次性獲取大量資訊,快速構建出墓室的三維模型,就像給古墓做一個全面的透視體檢,能高效地瞭解其全貌,避免在傳統逐點勘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遺漏和誤差。”

林宇隊長趕忙調解:“兩位專家,先彆著急。騰助理的傳統方法注重基礎和順序,趙教授的新技術手段追求高效和全面,其實可以相互補充。”騰助理教授微微皺眉:“林隊長,傳統考古方法歷經歲月考驗,有其不可替代的嚴謹性,新技術雖好,但也可能存在資料誤差或誤判,不能盲目依賴。”趙教授不甘示弱:“騰助理,若一味守舊,考古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新科技能讓我們突破傳統的侷限,看到以往難以察覺的細節。”

此時,年輕隊員小李鼓起勇氣說道:“我覺得可以先採用趙教授的新方法進行初步探測,如果遇到問題或者資料不清晰的地方,再結合騰助理教授的傳統方法進行深入勘查,這樣既能發揮新技術的優勢,又能確保研究的準確性。”眾人陷入沉思,最終採納了小李的建議。

隨著探測工作推進,古墓的神秘面紗緩緩揭開。騰助理教授發現墓室角落的異樣痕跡,思索片刻後說道:“趙教授,這痕跡看似是古代盜墓者留下的。從其形狀和深度判斷,應該是使用了較為鋒利的工具挖掘,而且這部分的土質結構較為鬆散,與周圍有明顯差異,很可能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盜洞。我們需要對周邊區域進行重點排查,或許能找到更多關於盜墓者的線索,比如他們的作案手法、年代等資訊。”趙教授表示認同,立刻指揮隊員使用先進探測儀器在古墓東側探尋。經過一番努力,果然發現一處疑似盜洞。趙教授說道:“這盜洞的位置比較隱蔽,如果不是藉助儀器,很難發現。從盜洞的規模來看,當時的盜墓者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具,可能是一個有組織的團伙所為。我們在後續的研究中要留意文物是否有被盜墓者破壞或者遺失的情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