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王曹叡為太子,即日嗣位。曹叡諡曹丕為文帝,尊太后卞氏為太皇太后,皇后郭氏為太后,用一班顧命大臣秉持國政,統馭四方。吳主孫權趁著曹丕喪期進攻,包圍江夏城。魏太守文聘登陴拒守,堅持不下。吳將諸葛瑾轉擊襄陽,也被司馬懿擊退,孫權就收軍東歸。諸葛亮緩了一年,然後興師。外使中都護李嚴移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作為東防;內使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分理各項事務。
此時諸葛亮上《出師表》一篇,向皇帝陳明宗旨。表文道:
“臣亮言:先帝創業還未一半,就中途駕崩。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不堪,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在內不懈努力,忠誠有志之士在外舍生忘死,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待遇,想要報答陛下。
“陛下確實應該廣泛聽取意見,光大先帝遺德,弘揚志士的氣節;不應該妄自菲薄,引喻失當,堵塞忠諫的道路。宮中府中,都是一個整體,獎懲褒貶,不應有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觸犯法令以及為忠善之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部門,論定賞罰,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應該偏袒私情,使內外法令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志向堅定純正的人,所以先帝選拔他們來留給陛下。臣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應該諮詢他們;然後施行,一定能彌補缺失漏洞,有更多益處。將軍向寵,性情和善,通曉軍事;過去試用他,先帝稱讚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督。臣認為營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應該諮詢他,一定能使軍隊和睦,優劣得到合理安排。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都對桓靈二帝的做法痛心疾首。這些話至關重要,誰知道後主日後又重用黃皓。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誠堅貞、為氣節而死的臣下,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中聞名顯達。先帝不嫌棄臣身份低微,委屈地屈尊來訪,三次到草廬中諮詢臣當世之事,臣因此感激,於是答應先帝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遭遇挫折,在戰敗之際接受任命,在危難之時奉命行事,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謹慎,所以臨終把大事託付給臣。這是諸葛自述的重要內容。接受命令以來,日夜憂慮嘆息,擔心託付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應當獎勵統帥三軍,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盡自己的才能,剷除姦凶,興復漢室,回到舊都。這是臣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事情的得失,進盡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希望陛下把討伐賊寇、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臣;如果沒有成效,就治臣的罪,以告先帝之靈。如果沒有興德之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過錯,以彰顯他們的怠慢。陛下也應該自己謀劃,諮詢善道,明察接納別人的意見,深追先帝遺詔,臣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要遠離陛下,對著表章流淚哭泣,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這表上陳,是在建興五年三月間。後主劉禪已經成年,立已故車騎將軍張飛的女兒為皇后,生兒育女,年富力強。只是生性庸懦,不識大體,一切軍國大事,幸虧有諸葛丞相處理。諸葛既然表請北伐,後主自然依從,當下催促人馬,依次出發。軍隊整整齊齊,戰鼓咚咚作響,從陽平關進軍,前往漢中駐紮。
話說蜀兵出駐漢中,有探馬報告許昌。魏主曹叡得知訊息後,立刻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曹真主張主動出擊,而司馬懿則認為應當據守險要,等待時機。曹叡權衡利弊後,決定派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蜀兵。
諸葛亮得知曹真前來,便與部將商議。他認為曹真雖然勇猛,但智謀不足,於是決定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先派趙雲、鄧芝率領一支軍隊佯裝攻打箕谷,吸引魏軍的注意力,而主力則準備從斜谷進攻郿城。
曹真果然中計,他以為趙雲、鄧芝是主力,便調遣大量兵力前往箕谷抵禦。諸葛亮則趁此機會,率領大軍從斜谷直逼郿城。然而,曹真的部將費耀在此時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他提醒曹真,諸葛亮的主力可能在斜谷。曹真如夢初醒,急忙調回兵力,與諸葛亮在郿城展開對峙。
雙方僵持不下,諸葛亮深知久戰對蜀軍不利,於是決定退兵。在退兵過程中,諸葛亮命令士兵在沿途設定伏兵,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