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我們亂來。我看咱們不如跟中國通好,當他們的臣子,這才是上策。”大家都覺得他說得對,就齊聲答應了。
於是在建武二十七年,賢慄帶著人向東走,到越巂太守鄭鴻那裡投降。鄭鴻馬上報告給朝廷,明帝下詔封賢慄為哀牢王,讓他還在原來的地方鎮守。從那以後,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到了永平十二年,賢慄死了,他的兒子柳貌繼承王位,又帶著五萬戶人歸附漢朝。明帝派人去檢視情況,回來報告後,明帝決定在那裡設定郡縣,把柳貌的地盤分成哀牢、博南兩個縣,撤掉益州西部都尉,專門設定永昌郡,一起管著哀牢和博南。
要去博南山,得過蘭滄水,這山又高水又急,路特別難走,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危險的地方。有人還編了首歌:“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滄,為他人。”從這就能看出來,中國人那時候不太愛冒險。不過雖然路不好走,但是每年往來的使者也就幾次,也沒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說西部都尉鄭純,調到永昌當太守,這人當官挺清廉的,把當地的蠻人治理得服服帖帖的。從哀牢王柳貌開始,大家都很遵守規矩,每年都按時進貢,西南這一片,就這麼安定下來了,這事兒就先說到這兒。
可這北匈奴,表面上跟漢朝修好,暗地裡還是經常來搶劫,這可太不地道了。僕射耿秉,就是耿弇的侄子,好幾次上書給明帝,說要去攻打北匈奴。明帝一開始不太想馬上就打,就讓顯親侯竇固、太僕祭彤他們商量商量。大家都說應該派些兵出去駐紮,看看情況再動手。
明帝就任命耿秉為駙馬都尉,讓騎都尉秦彭當他的副手;竇固為奉車都尉,耿忠,也就是耿弇的兒子當他的副手,還給他們配了從事司馬,到涼州駐紮。
時間過得挺快,到了永平十六年,耿秉他們這些人急著想立功,就上書請求出塞北伐。明帝就命令祭彤出征,讓他和度遼將軍吳棠,召集河東、河西的羌胡兵,還有南單于的一萬一千騎兵,從高闕塞出發;竇固、耿忠帶著酒泉、敦煌、張掖計程車兵,還有盧水羌胡的一萬二千騎兵,從酒泉塞出發;耿秉、秦彭率領武威、隴西、天水招募的兵,還有羌胡的一萬騎兵,從居延塞出發;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帶著太原、雁門、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各郡的兵馬,還有烏桓、鮮卑的一萬多騎兵,從平城塞出發,四路大軍一起去攻打北匈奴。
竇固、耿忠他們走到天山,正好碰上北匈奴西南的呼衍王。兩邊一打,漢軍斬首一千多級,一直追到蒲類海,佔領了伊吾廬這個地方,還專門設定了宜禾都尉,留下士兵在伊吾廬城屯田。
耿秉、秦彭去襲擊北匈奴南部的勾林王,也打了勝仗,殺了不少敵人,一直追到絕幕六百餘里的三沐樓山,一看周圍沒人了,就收兵回去了。
來苗、文穆到了勾河水上,匈奴人都嚇跑了,他們也沒抓到人,就退回來了。
祭彤、吳棠和南匈奴左賢王信,從高闕塞出發,跑了九百多里,一個匈奴人都沒看見。前面有一座山,信說這是涿耶山,還說這山不好走,就停下來紮營。結果好幾天都沒動靜,沒辦法,只好回去。其實啊,這王信和祭彤合不來,故意瞎說,耽誤了大事。
後來朝廷知道了,說祭彤、吳棠膽小怕事,把他們的官職撤了,還關到監獄裡。祭彤是以前徵虜將軍祭遵的弟弟,這人性格沉穩堅毅,在邊疆待了好多年,匈奴人都挺怕他的。這次被關起來,肯定有人替他說話。沒過幾天,明帝就把他放出來了。祭彤又慚愧又生氣,氣得吐血,快不行的時候,囑咐兒子們說:“我受國家的大恩,奉命出征,沒立什麼功,死了都覺得丟人。以前皇上給我的賞賜,都應該還回去。你們要是孝順,就自己去軍營,為國效力,也算是替我彌補遺憾。”說完就去世了。這真是死不瞑目啊!
他大兒子祭逢按照他的囑咐,把賞賜的東西都列了清單,交給朝廷,還把父親的遺言告訴明帝。明帝知道祭彤是個忠臣,本來還想再用他,沒想到他就這麼去世了,心裡特別難過,就把祭逢叫進宮,仔細問了祭彤的病情,不停地嘆氣,還好好地撫卹了祭逢。
祭彤下葬後,他二兒子祭參按照父親的遺命,跑到奉車都尉竇固的軍營裡,跟著去征討車師,這事兒後面再說。
烏桓、鮮卑這些人,都很佩服祭彤的威信,有時候派人到京城,路過祭彤的墳墓,都要拜一拜,哭幾聲。遼東的老百姓,因為祭彤以前在那裡當過太守,把匈奴人趕跑了,讓大家過上安穩日子,都很懷念他的功德,專門給他立了祠堂,一年四季都有人去祭拜。這人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