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這場刺殺中死裡逃生,頓時龍顏大怒,立刻增兵伐燕。燕國的軍隊在秦軍的攻擊下不堪一擊,燕王喜驚慌失措,棄薊城而逃,奔往遼東。秦軍一路追擊,燕國在秦軍的重壓下幾近覆滅,只剩下遼東的一隅之地,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苟延殘喘。
公元前 225 年,秦將王賁奉命率軍攻魏。魏國,這個曾經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的強國,如今在秦國的連年征伐下,早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如決堤的洪流般衝向大梁城。滔滔洪水瞬間淹沒了大梁的城牆,城內軍民溺亡無數,哭喊聲、求救聲交織在一起,整個大梁城陷入了一片汪洋血海之中。
魏王假站在城樓上,望著眼前的慘狀,心中滿是悲涼與絕望。“天亡我大魏啊!”他仰天悲嘆,在秦軍的重重圍困下,最終被迫出城投降,魏國至此滅亡。魏國所處的中原之地,地勢險要,交通便利,秦國佔據此地後,猶如扼住了天下的咽喉,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戰略位置,進一步夯實了其統一六國的基礎。
楚國,地廣人眾,幅員遼闊,擁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實力,是秦國統一道路上的一塊硬骨頭。嬴政起初以李信為將,統軍二十萬南下伐楚。楚軍在名將項燕的指揮下,採用誘敵深入之策,佯裝敗退,將李信的軍隊引入埋伏圈。
“秦軍驕縱輕敵,此番定叫他們有來無回!”項燕身著黑色戰甲,目光炯炯地注視著秦軍的動向,手中的長劍閃爍著寒芒,準備給秦軍致命一擊。
楚軍在埋伏圈內突然發動猛攻,秦軍頓時陷入混亂,被殺得大敗而逃。李信率殘軍狼狽退回秦國,此次失利讓嬴政認識到楚國的強大與難纏,也意識到伐楚之戰必須全力以赴。
於是,嬴政重新啟用老將王翦,傾舉國之兵六十萬,浩浩蕩蕩地再次踏上南征之路。王翦深知楚軍的厲害,到達楚地後,並不急於進攻,而是選擇堅壁不出,與楚軍對峙。楚軍多次挑戰,秦軍皆堅守營壘,不予理會。
“將軍,秦軍如此怯戰,為何不趁機出擊?”楚軍將領們紛紛向項燕請戰,項燕卻眉頭緊鎖,心中隱隱感到不安:“王翦老謀深算,此舉必有深意,我軍不可輕舉妄動。”
就這樣,雙方僵持數月之久。楚軍因長時間對峙,糧草補給逐漸困難,軍心也開始出現動搖。項燕無奈之下,只得下令移師東撤,以求尋找新的戰機。王翦見楚軍移師,敏銳地捕捉到了戰機,立即下令全軍出擊。秦軍如餓虎撲食般衝向楚軍,楚軍在倉促之下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頓時陣腳大亂。
“殺!為我大秦的榮耀而戰!”秦軍將士們吶喊著,揮舞著兵器,如潮水般衝向楚軍。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楚軍兵敗如山倒,項燕也在激戰中戰死沙場。
公元前 223 年,秦軍乘勝攻入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楚國宣告滅亡。廣袤的楚地,這片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與燦爛文化的土地,從此逐漸被納入秦國的郡縣制統治之下,成為秦國龐大版圖的一部分。
齊國,在六國之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然而在齊王建的統治下,長期安享太平,不修武備,國內上下瀰漫著一股安逸享樂的氛圍。齊王建中了秦國遠交近攻之策,坐視其他五國在秦國的鐵蹄下相繼覆滅,幻想著能夠憑藉與秦國的“友好”關係獨善其身。
“大王,秦國已滅五國,下一個目標必定是我齊國,當早做準備啊!”齊國的大臣們憂心忡忡地向齊王建進諫,然而齊王建卻不以為然:“秦齊交好,秦國怎會無故攻我?”
公元前 221 年,當秦國的軍隊如黑色的風暴般席捲而來時,齊國才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王賁率領秦軍從燕地南下,直驅齊都臨淄。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齊國的軍隊早已失去了戰鬥的意志和能力。
臨淄城中,百姓們驚恐地望著城外那密密麻麻的秦軍,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齊王建在王宮內來回踱步,彷徨無措。最終,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他選擇了出城投降,齊國納土歸秦,至此,六國皆亡,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嬴政登上皇位,稱皇帝,號始皇帝,一個全新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在華夏大地上誕生。秦滅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為華夏民族的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的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嬴政統一六國時的雄偉氣魄和赫赫戰功。秦朝建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這些舉措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