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軍心不穩(1 / 2)

劉備放下手中密信,神色凝重。密信上詳細記載了荊州軍中最新的異常情況:部分將領對關羽的命令陽奉陰違,軍中暗流湧動。更令人擔憂的是,有將領私下議論說關羽獨斷專行,不聽勸諫。

\"軍心不穩,實乃大患。\"諸葛亮輕搖羽扇,沉聲說道,\"若不及時處理,恐怕會影響軍隊戰鬥力。\"

龐統上前一步:\"主公,依末將之見,應立即派人前往荊州,安撫軍心。\"

\"此事不易。\"法正搖頭道,\"若貿然派人前往,反而顯得我們不信任關將軍。況且,軍中將士各懷心思,一時難以安撫。\"

正說話間,又一份軍報送到。劉備展開一看,不由臉色一變:東吳趁機在荊州邊境挑釁,已經發生多次小規模衝突。

\"好一個東吳,打蛇打七寸!\"馬良憤然道,\"他們是看準了我軍內部出現問題,才敢如此放肆。\"

諸葛亮分析道:\"東吳此舉確實用心險惡。他們既想試探關將軍的反應,又想加劇軍中的矛盾。若處理不當,極可能陷入被動。\"

劉備沉思片刻,決定道:\"傳令下去,命黃忠、魏延二將率軍增援荊州。既可震懾東吳,又能穩定軍心。\"

\"主公聖明。\"馬謖贊同道,\"黃忠將軍德高望重,魏延將軍驍勇善戰,有他們坐鎮,軍心自然安定。\"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眾人意料。黃忠、魏延率軍抵達荊州後,不僅沒有緩解緊張局勢,反而使情況更加複雜。

原來,魏延主張趁東吳尚未完全準備就緒,立即發動進攻。而黃忠則認為應當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兩位將軍意見相左,各自堅持己見。

關羽本想召集諸將商議,但軍中將領卻分成了三派:一派支援魏延主動出擊,一派贊同黃忠按兵不動,還有一派則堅持關羽原先的部署。

\"情況比我們想象的更糟。\"馬良向劉備彙報道,\"現在軍中不僅有了派系之分,就連基層將士也開始議論紛紛。\"

法正嘆息道:\"若讓東吳知道我軍內部如此混亂,他們必定會抓住機會。\"

諸葛亮提議:\"主公,不如讓我親自前往荊州一趟。既可安撫軍心,又能統一部署。\"

劉備正要同意,忽有探子來報:東吳大將呂蒙已在江邊集結大軍,情勢危急。

\"來不及了!\"龐統急道,\"若讓諸葛軍師離開成都,敵人必定會察覺到我軍內部出現問題。不如速派李銘前往!\"

此言一出,眾人眼前一亮。李銘不僅精通軍事,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極有手段。讓他去處理這件事,再合適不過。

劉備立即派人請來李銘,將情況告知。李銘聽完,胸有成竹地說道:\"請主公放心,末將定會化解此事。\"

李銘連夜啟程趕往荊州。途中,他仔細分析了當前局勢:東吳在江邊挑釁,表面上是為了試探,實則是想利用荊州軍內部的矛盾。若不能儘快統一軍心,後果不堪設想。

抵達荊州後,李銘沒有立即去見關羽,而是先暗中觀察軍營情況。他發現將士們雖然依然保持著軍紀,但私下議論紛紛,軍心確實不穩。

透過暗訪,李銘逐漸摸清了問題的癥結:東吳的挑釁行為,讓將士們對當前的防禦策略產生了質疑。有人認為應該主動出擊,有人主張固守不出,意見不一。

更麻煩的是,黃忠和魏延的到來,反而加劇了這種分歧。兩位將軍各有各的主張,使得軍中更加混亂。

李銘想了想,決定先去拜會關羽。

關羽正在檢視軍報,見李銘到來,立即起身相迎:\"賢弟遠道而來,可是有要事?\"

李銘拱手道:\"關將軍,末將此來,是想請教幾個問題。\"

關羽撫須道:\"但說無妨。\"

李銘開門見山:\"將軍認為,東吳此次在邊境挑釁,是何用意?\"

關羽冷哼一聲:\"無非是想試探我軍虛實,尋找進攻的機會。\"

李銘點頭:\"將軍說得對。不過,末將以為東吳還有一個更險惡的目的:他們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加劇我軍內部的矛盾。\"

關羽眉頭一皺:\"此話怎講?\"

李銘解釋道:\"東吳故意在邊境挑釁,就是要看我軍如何反應。若我們按兵不動,他們就說我軍畏戰;若貿然出擊,又可能中了他們的詭計。將士們看到這種情況,難免會對當前的策略產生質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