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2 / 4)

小說:雖遠必誅 作者:京文

事,就是掃平焉耆、危須與尉犁。

班超西域最後一戰的號角吹響了。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調集龜茲、鄯善等八個國家共計七萬人的軍隊,以及隸屬班超的漢軍一千四百餘人,浩浩蕩蕩向焉耆、危須、尉犁的方面進軍。

大軍抵達尉犁邊界後,班超先行派出使者分別進入三個國家,對其國王說:“都護前來,欲鎮撫三國,如果你要想要改過向善,應派遣大人前來迎接,將賞賜王侯以下之人,事畢即還。現在先賞賜給國王彩色絲帛五百匹。”

班超七萬大軍壓境,焉耆國王忐忑不安,派左將軍北鞬支前往尉犁,殺牛置酒,迎接班超。這個北鞬支有些來頭,他是匈奴人,是一位王子,被北匈奴單于派來入侍焉耆,雖然名為“入侍”(漢時代“入侍”是說得好聽,其實就是當人質),可是仗著匈奴人的氣焰,他儼然成為焉耆國的太上皇,連焉耆國王都不得不對他忍讓三分。

班超厲聲責備北鞬支:“你雖然是匈奴的侍子,但是卻秉掌焉耆國的大權,本都護此次前來,焉耆王沒有及時迎接,這都是你的過錯。”北鞬支聽罷唯唯而去。部將們對班超說:“都護怎麼不殺了他呢?”班超答道:“這非你們所知,此人在焉耆國的權力,甚至比國王還大,要是現在殺了他,焉耆國必然對我們嚴加防範,據險而守,那麼我們要進焉耆王城就不容易了。”

焉耆王得知北鞬支被班超嚴厲斥責,不敢怠慢,親自率眾大臣前往尉犁國迎接班超,並且獻上奇珍異寶。班超有自己的打算,暫時沒有為難焉耆王。

焉耆王返回國內,越發惶惶不安。當時進入焉耆國主通道,途中有一座橋樑,稱為葦橋,乃是險要之地,焉耆王下令將此橋樑毀斷,企圖阻止班超的軍隊進入焉耆國內。但這個小動作,沒並有起到什麼效果,班超大軍繞道而行,迂迴進入焉耆國境。到了七月,班超已經抵達距離焉耆王城只有二十里的沼澤地帶。

焉耆王發現班超即將兵臨城下,十分恐慌,準備放棄王城,退到山區進行抵抗。焉耆國的左侯元孟是親漢派,他曾在作為人質在洛陽居住過一段時間,得知焉耆王的計劃後,便派人去給班超通風報信,說國王想逃跑了。

班超聽了來者的通報後,突然目露兇光,厲聲喝道:“你好大膽,竟然敢散播謠言,來人啊,拖下去,砍了。”來使戰戰兢兢,連呼冤枉,說是左侯元孟吩咐前來的,班超不容分說,把手一揮,拖下去了,不一會兒功夫,一顆血淋淋的人頭落地。

這是班超狡詐之處。

班超在兵營中召集諸國王參加會議。此時的焉耆國王、尉犁國王、焉耆左將軍北鞬支等人見班超殺死告密者,心中覺得有幾分踏實,便前往參加會議。焉耆宰相腹久諫道:“大王不可去啊,班超這個人狡詐得很,去了怕沒有好結果。”焉耆王等不聽,腹久嘆了一口氣,與其他十六名官員一起逃跑了,危須國王也懼怕被誅,也逃跑了。

果然不出腹久所料,班超乃是設下鴻門宴,等到大會召開時,班超坐在首座,諸國王坐下座,班超掃視眾王,憤怒地說:“危須國王怎麼沒有到位?焉耆宰相腹久等人為什麼逃跑了?”

焉耆王聽到此話,湧出一種不祥的預感。

預感很快成為噩夢了。

班超叱令衛兵將焉耆王、尉犁王、北鞬支等人拿下,理由呢?這些國家當年策劃發動戰爭,攻殺西域都護陳睦。

其實真正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前任焉耆王,並不是現在這位。對班超來說,這並不重要。這是國仇,國仇必報,既然前任國王死了,就以現任國王抵命,這是當時的社會觀念,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觀念,是春秋大義,《春秋公羊傳》說的:“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最後焉耆王等人被押解到當年的西域都護府處死,班超隆重祭奠前西域都護陳睦。

焉耆王、尉犁王被誘殺,焉耆、尉犁、危須這三個國家的叛亂隨即發生,班超率七萬大軍迅速掃平,擊殺五千餘人,其餘一萬五千人悉數投降。

至此,西域五十餘國,悉數歸附東漢政府。

班超經過二十年的苦鬥,終於實現他年輕時立下的誓言,他的功業,早已遠遠超越了傅介子,與張騫可並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由於班超在西域的輝煌成就,被漢和帝晉封為“定遠侯”,果然如相士所說,封侯於萬里之外。班定遠成為那個時代的傳奇,永載史冊,成為後世中國軍人的楷模。

班超的偉大,不僅在於開拓西域,而且還在於他在張騫之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