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3 / 4)

小說:雖遠必誅 作者:京文

,又一次極大地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

公元97年(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遺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條支。

此時的班超已經六十五歲,年邁力衰,軍政務纏身,他無法自己出行,只好將此事交付年輕力壯的甘英。甘英此行收穫極大,他是繼張騫之外又一位傑出的探險家,他從西域出發,一直到達地中海沿岸。史書上沒有記載甘英具體的出行線路,不過從《後漢書》的“西域傳”中大致推斷,甘英可能是從現在新疆南部出發,經克什米爾,往西南折向巴基斯坦,然後穿過伊朗高原進入西亞,最後抵達地中海的東岸。

條支大約是在西亞的地中海沿岸(敘利亞一帶),在此之前,中國人從來沒有到達如此遠的地方,出西域到條支,大約需要行二百日的時間,此路途之艱辛,可想而知。甘英每到一地,必詳細地記錄下當地的風土人情,並且收集中原所看不到的奇珍異物,他所獲得的西方的知識,要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人。

當甘英行至地中海岸時,他卻犯下一個大錯。

甘英身負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的使命,他找到了安息的船家。船家告訴甘英:“大海廣闊無邊,如果遇到順風,三個月就可以到達羅馬了,如果遇到逆風,也有可能要花上兩年的時間,所以凡是出海者,一般要攜帶上三年的糧食。在海上行船,容易令人思念家鄉親人,而且也很危險,常有人死於海上。”

地中海處西風帶,向西航行,更多的情況會遇到逆風的情況,甘英望洋興嘆,心裡打起退堂鼓,最後他放棄了前往羅馬的打算。

如果甘英毅然前往羅馬,那麼在他到達羅馬時,很可能遇上羅馬雄才偉略的皇帝圖拉真(98年即位),圖拉真的年代正是羅馬帝國疆域最為遼闊的時代,羅馬帝國與大漢帝國矗立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側,而且有著同樣偉大的文明。甘英並不知道他喪失了一個溝通東西方的機會,否則他將成為與張騫一樣偉大的人物。

即便如此,甘英仍然是那個時代走得最遠的中國人,他在旅程中對各國的紀錄儲存在《後漢書》的“西域傳”中,為古代中國人開拓眼界仍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世學者王國維曾寫詩讚揚甘英的功績:“西域縱橫盡萬城,張陳遠略遜甘英。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這裡王國維認為甘英所到達的西海是指黑海。

長年的征戰與繁忙的政務,使班超的身體每況愈下,歲月不饒人,轉眼到了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已經六十九歲了。落葉歸根,班超愈發思念家鄉和親人,班超的哥哥班固因為竇憲事件而遭到株連,在八年前(92年)死於監獄中,家鄉的親人只剩下他的妹妹班昭。而班超最疼愛的小兒子班勇到現在還沒有踏入中土一步,班超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能與兒子一起返回家鄉,返回自己離開數十年的祖國。

班超提筆寫了一份奏疏說:“蠻夷風俗,畏壯侮老。如今我已經垂垂老矣,牙齒也快掉光了,常恐年邁力衰,忽然倒下,孤魂不得回到家鄉。我沒有想能回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我已經年老多病,冒死胡言亂語,謹派兒子班勇隨西域奉獻貢物的人馬回到中國,在我有生之年,讓班勇能看到自己的祖國。”

但是班超的上疏卻如石沉大海,將近三年過去了,沒有迴音。

班超的妹妹班昭,給皇帝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臣妾的胞兄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幸得以微功蒙皇上的重賞,天恩殊絕。班超初出西域時,懷著為國捐軀的志向,希冀建立微薄的功業,報效大漢。時遇陳睦之變,西域交通隔絕,班超孤身轉側絕域,曉喻諸國,率領其兵眾,每有攻戰,輒身先士卒,身被刀箭之傷,不避死亡,幸賴陛下神靈,得以延命沙漠,至今三十年了。骨肉生離,不復相識。當年追隨班超的吏士,現在都已經去世,班超年齡最大,今年七十歲了,病痛纏身,頭髮蒼白,雙手麻木,耳目不明,要扶杖方可行走。即便想竭盡其力,以報答天恩,迫於老邁,也是有心無力。蠻夷之性,畏壯侮老,班超生死只在旦暮之間,如果久無人頂替,恐怕夷人會有奸邪逆亂之心。而朝廷的公卿士大夫,不肯遠慮,一旦暴亂髮生,班超力不能從心,上則損國家累世之功,下則棄忠臣竭力之用,這不可不令人心痛。班超在萬里之外,歸心似箭,引頸而盼,至今三年,卻音訊全無。

臣妾聽說古代十五從軍,六十而還,也還有退休不任職的休閒時間。因為陛下以孝治天下,況班超身列侯伯之位,故敢冒死為之求情,乞求讓班超安度餘年。一旦班超生還,西域沒有突然變故的擔憂,國家便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