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滸》中的晁蓋、武松、魯智深,《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劉備、趙雲,《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哪吒,《精忠傳》裡的岳飛、岳家軍,《隋唐演義》裡的秦瓊、李世民等。他不喜歡《水滸》中的林沖,說他“逆來順受”;也不喜歡《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說他“過於驕橫”和“感情用事”;更不喜歡《精忠傳》裡的宋高宗,說他“只為自己的皇位而忘卻了自己的父親和親哥哥”;尤其不喜歡《隋唐演義》裡的李密,說他“胸無大志”,為人“不忠、不孝、不誠、不信”,慣於“投機取巧”和“出賣朋友”……
私塾放假期間,毛澤東就到田間去幫助父親勞動。即便是這時候,他手上也要拿了幾本“閒書”看,同時喜歡上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的詞,有時會情不自禁地吟上幾句: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自從毛澤東讀書識字後,毛順生便讓他幫助記賬,還讓他學珠算。毛澤東便開始在晚上記賬,如果沒有賬可記,毛順生也要指使兒子去幹一些別的雜活。
毛順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經常為一些小事打兒子,還經常讓兒子們吃最次的飯菜。文素勤是位賢惠、仁慈的女人,待人慷慨、厚道,隨時都願意幫助和接濟別人。她十分同情窮人,常常送米給那些前來討飯的人。如果丈夫在家,她就不能這樣做了。因為她知道,丈夫是不贊成施捨的。
為了這事,毛家曾發生過多次爭吵。這時的毛澤東已經13歲了,在與父親的“抗爭”中,他發現了一個和父親辯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引經據典地反駁父親。如果父親責怪兒子“不孝”,他就引用經書上“長者必須仁慈”的話來反駁父親;如果父親指責兒子“懶惰”,他就反駁說“年紀大的人應該比年紀小的人多幹活”;如果有外鄉人來找他,而父親又不讓他出去,他就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話來說服父親……
毛順生自認為是“一家之主”,家裡的大事小事都得由他說了算,根本用不著同哪個“商量”;而毛澤東卻主張“凡是大事都要商量”,當父親的也不能事事“獨斷專行”。有一次,毛順生請了許多客人到家裡來吃酒,毛澤東竟當著眾多客人的面同父親爭論起來。毛順生當眾罵兒子“懶而無用”,毛澤東一氣之下,同父親大吵起來,繼而憤然離家出走。文素勤哭著喊著追上了兒子,勸兒子回去,毛順生隨後也追上來,邊罵邊呵斥兒子回家。
毛澤東本不想惹母親傷心,但一見父親那副凶神惡煞的樣子,便跑到一個池塘邊,威脅說如果父親再向前走一步,他就要跳進水裡去。當父親的堅持要兒子道歉並磕頭認錯,做兒子的同意在父親保證不打自己的前提下,可以跪下一條腿磕頭……
透過這件事,毛澤東意識到當他用公開反抗的辦法來保衛自己的“權利”時,父親就會“妥協”下來;可是如果自己保持溫順的態度,父親就會更加嚴厲地打罵他。
家庭矛盾繼續存在著,爭吵之事時有發生。文素勤總是從中調解,盡其所能做丈夫和兒子之間的“協調人”。每當毛澤東和父親發生矛盾時,毛澤民就會躲在一旁“觀察”;毛澤民的脾氣不像他哥哥那樣倔犟,但外柔內剛,從小就向哥哥學習,有時候還能收到比哥哥的做法更好的效果。一次,毛澤民下午出去回家晚了,毛順生火冒三丈地對妻子說:“回來罰他跪香!”
“跪香”是毛順生用來體罰兒子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兒子雙腿跪在地上,要等燃盡了一炷香或幾炷香以後,才準被罰的兒子起身。
毛澤民從小就跟著他父親幹活,三兄弟中數他幹活最多,人也極其忠厚老實。不管家裡田裡,毛澤民乾的活總比別人又多又快又好,柴比別人家的孩子砍得多,榨桐油時總是他一個人推石磨,是個出力不叫苦的好伢子……
晚上,毛順生回到家裡,見到二兒子,一股火氣湧上頭頂,先是劈頭蓋臉地訓斥了一通,然後罰他跪香。
毛澤民二話不說,當即跪了下去。毛順生見兒子還很老實,火氣消了許多,轉身去幹別的事情了。時間不長,毛順生回屋再看兒子時,見他只跪了一條腿,頓時又來了火氣:“你搞什麼把戲?是不是又學你大哥?”
毛澤民卻不慌不忙地說:“我有父母雙親,一條腿是父親給的,一條腿是母親給的;今晚,母親沒讓我跪香……”
毛順生一聽,竟被兒子說得哭笑不得,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