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定元年(1260年)初,忽必烈回師燕京經開封時遇刺重傷不治,蒙古軍大亂屠開封城,三月蒙哥汗幼弟阿里不哥在哈爾和林繼位蒙古大汗,因阿里不哥一貫反對忽必烈漢化政策,對漢地蒙漢軍政人員素有不滿,漢地官員多不從其汗命,於是漢地兵烽四起,六月忽必烈舊部擁戴忽必烈子真金於燕京為汗。
景定二年真金兵敗被殺,大虞太祖高皇帝姚盛於洛陽起兵,以“尊奉宋帝,復漢疆土”為號,北地雲集響應,介時蒙古東北諸王不尊阿里不哥,窩闊臺汗國蠢蠢欲動,阿里不哥無暇顧及漢地,大虞得以席捲京兆、河南、山東等地,五年內盡收太原滄州至淮河地。
鹹淳三年(1267年),宋帝欲收太祖兵權,逼迫愈甚。七月太祖不堪逼迫,本欲交出兵權南下,將軍燕驥匯同眾將,殺宋使,擁立太祖稱帝。太祖遂於洛陽稱帝,以姚姓為虞舜後,立國大虞,改元天盛。
天盛四年,蒙古汗阿里不哥與宋帝趙禥約合攻大虞,共分其地。阿里不哥親率大軍二十萬自大同進逼太原,太祖與大將燕驥在太原與其對峙。宋帝命賈似道率兵三十萬自襄陽北上,然賈似道膽小怯戰,只在襄陽城縱情享樂,不思進兵,太祖命長子姚霸領兵監視。
正值阿里不哥與太祖對峙期間,欽察汗國與窩闊臺汗國合謀叛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急欲北返,遂與太祖於太原城下立約,大虞尊大蒙古國為上國,予糧草五十萬石,銀二十萬兩為大汗軍費,並歲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約以互市。蒙古大汗賜大虞戰馬一萬匹,牛兩萬頭,羊五萬只以示親善。
阿里不哥退兵後,大虞分兵兩路攻宋,太祖與皇長子姚霸攻襄陽,燕驥領兵攻金陵,天盛六年,燕驥兵圍臨安,宋帝趙禥出降,南方遂定。趙禥被封獻國公,令居洛陽,天盛八年逝於洛陽,太祖令以天子禮葬於開封。
天盛九年,太祖依金蒙舊制,將除洛陽直隸外劃為山東,河東,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江浙七大行省,設行中書左右平章事處置行省軍政事。
天盛十四年十月,蒙古大汗阿里不哥崩逝於哈爾和林,其四子爭汗位,是年冬草原大雪,牲畜十不存一。
天盛十五年五月,大虞舉三路大軍攻蒙,太祖協皇五子姚思親率大軍出太原攻大同,燕國公燕驥領東路軍攻燕京,皇長子姚霸領西路軍出鳳翔攻寧夏。三路大軍勢如破竹各收其地,大虞得以東起遼西,西至蘭州,長城以內復歸漢土。
然天不假年,天盛十六年二月,太祖皇帝崩於班師途中,享壽五十有四,臨終傳位於皇五子姚思。太祖皇帝共有六子,其中皇次子早夭,皇長子姚霸宿有軍功,又領西路軍得勝駐於西京(天盛六年太祖改京兆為西京),皇三子姚靖于山東平亂,皇四子姚霖鎮守湖廣,皇六子姚棹鎮守江浙。諸皇子聽聞太祖駕崩傳位於皇五子,心思各異,皇長子姚霸放言太祖駕崩乃是奸人謀害,要起兵誅殺奸佞,其餘諸皇子也各自收攏兵馬,天下風雲驟變。
危難關頭,燕國公燕驥會同皇三子姚靖領兵護送皇五子扶太祖靈柩回到洛陽,燕驥親赴姚霸軍中勸服姚霸聽從太祖遺詔,最終化解兵戈,扶保當今天子繼位。
當今天子繼位後為先皇行大喪之禮,諡曰:開天啟運神聖睿武高皇帝,廟號太祖。
第二年改元祥嘉,而後加封燕國公燕驥為燕王,命其鎮守河北遼西等新歸之地,封先皇長子姚霸為秦王鎮守陝西,封先皇三子姚靖為齊王鎮守山東,封先皇四子姚霖為楚王鎮守湖廣,將江浙行省改為浙閩行省,太湖以北蘇州與金陵收歸中書省,先皇幼子姚棹為吳王鎮守浙閩,至此大虞有了五位權勢滔天的藩王。
祥嘉二年,燕驥於燕京病逝,天子賜諡曰忠武,其獨子燕維疆承襲燕王位,直至而今。
燕京,朝天殿內,燕維疆坐在大殿王座之上緊閉雙目,右手拄在面前的書案上用手掩著眉頭,聽著下面臣子彷彿無休無止的吵鬧。
左御史大夫秦馳,字光恆,年僅四十,相貌英俊,劍眉星目,留著一副長髯,一些喜好溜鬚之人常稱讚其為大虞第一美髯公。
此時這位美髯公正站在殿中滔滔不絕,“張琰一案,證據確鑿,脈絡清晰,張琰深受王上恩澤卻不思回報,借其弟張庵之手,裡通外敵,賣國求榮,實在是天理難容,非族滅不足以彰天理。我實在是不解,如此罪大惡極之人,老相卻一味袒護,是何緣由?難道老相與其私交頗深,就算是私交甚好,面對其如此惡行,老相你也能無動於衷嗎?我與張琰同在御史臺,平日也素有來往,卻也知不能因私誼而廢國法,老相老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