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外,劉家村
果農劉老漢家中的庭院內
劉老漢講了很多關於劉家村的現狀以及鄉學的事,蘇奕沒有插話,甚至聽得非常認真,因此劉老漢也沒選擇收嘴。
當劉老漢講到關於村裡興辦鄉學的困難時,蘇奕示意這才劉老漢停一停,喝點茶潤潤嗓,而在劉老漢喝茶的這段時間,蘇奕問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問題:“那村子裡鄉學入學的孩子都有多少?如何才能進入村裡鄉學讀書?”
劉老漢思索了片刻給出了答案,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他的幾個女婿也適時的進行了補充。
原來,劉家村的鄉學的規矩,孩子想要入學的話首先孩子得滿六歲,達到啟蒙的年紀,且這位鄉學的教書先生一年束脩是三十兩銀子,朝廷支付一半,剩下的由村子裡自己出,而這些自然就得由在讀書的學子們均攤了,而且每位學子每年入學時都還要額外給予先生一定的聘金,每逢節日為了表示對先生的尊敬,還得敬贈先生\\\"節儀\\\",有錢的家庭給錢,普通的家庭給柴米油鹽的也是可以的。
學生們自己的書本紙墨筆硯等等都需要自行解決購買,這也是很多農家子弟上不得學的原因所在,這所有資費加起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能夠承擔的起的,更何況自己的孩子去上了學,就代表著從此家裡就多了一張吃乾飯的嘴,少了一雙幹活的手,一加一減下來又是一筆開銷要算上。
當然這些對現在的多數劉家村的家庭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了。現在愁的不是孩子上不起學,更多的是缺少先生來教啊!所以劉家村鄉學的名額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
“現在村裡的鄉學就只有一位先生?”
“只有一人。”
根據朝廷的法度,一個村裡的能夠入學的學子達到20人以上是才可以申請設立鄉學,且一個鄉學朝廷只委派和承擔有一個教書的先生的資費,若還需要更多的先生就得自己想辦法了和出錢了。
畢竟全天下如劉家村人這麼多且都較為富裕的村子實在是不多見。事實上整個天下又有多少農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哪裡還顧得上自家孩子當讀書人的事?
“或許提高給先生的束脩,才能請到先生來吧?”
“哪裡有這麼簡單啊公子,不過,據說秋糧收租的時候,村裡的幾位族老會請求王府的大人幫忙牽橋搭線,看看能不能延請位先生來村裡教書。今年天公作美,各家各戶的收成都很好,已經有不少家庭表示想要自家孩子來年也能夠入鄉學讀書,做了一輩子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有出息,不再子承父業······”
村子裡集體決議在秋收完之後,集資修繕祖祠,順便將用來教學的地方修理一番,甚至再擴建一個來,以備將來第二位先生來好用······
而這請先生的事情,還得讓王府的人來,畢竟這可是秦王府的人!在劉家村的人心中,秦王府的人就是無所不能的,請個教書的先生還不是手拿把攥,如果人家同意幫忙的話。
“話說現在村子裡有多少適齡的孩子?”
“咱劉家村現在怎麼說也算是個大村莊,適齡的孩子少說五六十個還是有的。”
過了十歲再啟蒙的意義就不大了,畢竟十六就算成年了,在農村甚至結婚更早,有條件的家庭十三歲左右就開始張羅了。結婚越遲說明家裡條件越差!
而超過十歲的孩子如若學習成績不錯的話也需要到縣學甚至府學去學習了,鄉學的知識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所以有鄉試,縣試。鄉試過了就可以去縣學唸書了,縣試過了就可以去府學唸書了,而府試過了就等於有了考科舉的資格,科舉過了直接進書院繼續深造三年,出來就可以直接做官。這就是當代讀書人的晉升渠道與過程,在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身份,當然其中所要花費的金錢以及時間就算不清了。這與每個人的天賦和氣運息息相關!
“難怪還需要再聘請先生。”蘇奕當然知道,現在的劉家村人家裡的錢再多,最多也就夠孩子最多唸到縣學了。最後還得看孩子到底會不會讀書,是不是這塊料再進行抉擇要不要繼續投資下去······
雖然秦王沒有封地,但是現在這劉家村的情況算作是自己家的封地也不為過了,至少這村裡的所有地都是秦王府所有,而這些似乎也得到了當年皇爺爺和現在皇伯伯的默許,否則也不會多年前將這塊地賞下來。要知道之前的地可都裡離金陵城很遠的,而那些地的產出也都用於玄甲軍的消耗了。
所以